受全球船舶市场持续低迷影响,接单难、融资难、盈利难等问题持续困扰着全国各地船舶企业。 部分船企不敌 “寒流” 据宁波船舶工业协会统计,今年1~6月,宁波船企造船完工量为80.79万载重吨,同比增加34.7%;新承接船舶订单38.07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5%;完成出口交货值19.9亿元,同比下降50.7%;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7.02亿元,同比下降19.7%;实现利润总额1.9亿元,同比下降60.5%。 记者获悉,目前宁波有65家船厂,以民营企业为主,其中具备1万吨级以上造船能力的有20多家。总体上说,宁波船企除部分由原国有、乡镇造船企业转制而来以外,大部分是2000年以后以民间集资、融资方式建立的,企业软件、硬件水平相对较低。 上一轮船市高峰期时,宁波船企承接了大量的常规船订单。但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船舶市场陷入低迷,给宁波船企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挑战。 由于受订单总量减少、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上涨、融资难度加大、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宁波船企盈利空间不断缩小,生存艰难,个别企业甚至走向破产。 在2011年10月下旬,宁波恒富船业 (集团)有限公司和蓝天造船有限公司就被宁波北仑区法院依法宣告破产,当地政府原定的对这两家公司联合重组的计划也彻底终止。 而这种情况在今年上半年变得更加突出。由于2011年以来很少接到新订单,宁波一些船企开始出现资金断链的问题,这使其在建船舶的生产进度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宁波已经有相当部分的船企出现接不到单、船台闲置的情况,一些在建船舶也遭遇了来自船东的严苛要求,甚至面临延期处罚、弃船等风险。 即使有些企业能够接到新船订单,船价也普遍较低。而且,不少船东提出由船企垫资造船的要求,再加上船舶市场的低迷使银行等金融部门对造船业贷款采取谨慎态度,民间融资也不再像前几年那样青睐造船业,目前很多宁波船企都感到资金压力巨大。甚至有船企私下里表示,就算有单也不敢接,因为实在负担不起巨额的垫资费用。 无独有偶,今年10月19日,重庆市市长黄奇帆主持召开全市船舶企业座谈会,为船舶企业 “过冬”理思路、想办法,帮助困难企业渡难关。 据介绍,重庆市共有船舶生产企业108户,年造船能力160万载重吨。受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2011年下半年,重庆船舶制造业出现下行态势,今年更是整体进入下行通道。当前,重庆船舶工业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船舶建造市场萎缩、落实订单困难、产品结构单一、零部件本地化配套较低、市场范围局限中小型船舶、生产成本增加、产品价格降低等。 “越是困难时刻,政府越要关心企业,帮助企业抱团过冬。”黄奇帆说,政府帮扶企业,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不能遇到困难绕道走。当一个行业产能过剩达到15%~20%的时候,政府要做的是引导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换代,提高核心竞争力;而如果一个行业产能过剩超过40%甚至50%,全行业亏损时,政府该干的则是推动企业破产兼并重组,压缩产能调整结构。 自身转型是硬道理 黄奇帆说,在当前全球船舶制造市场极其低迷的情况下,一方面要淘汰落后,结构性关门;一方面也要努力创造市场,调整优化结构。 就下一步如何提振重庆市船舶工业,黄奇帆会上也 “支招”:首先,船舶工业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按照集群的模式来布局,重庆不仅要建造各种类型的中小船舶,还要努力实现零部件本地化配套,争取到明年底实现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70%~80%。此外要积极推行 “渝轮渝造”,鼓励造船企业采购本地零部件。其次,要积极创造市场增加企业订单,加快推进船舶标准化建设,政府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以引导,同时辅以融资担保等金融支持。最后,鼓励船舶企业拓展业务,在做强主业的同时,做好非船业务的开发,比如钢结构生产等非船业务。 而宁波部分船企依靠自身的努力在一片寒流中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前几年就未雨绸缪,率先开始转型升级的企业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比如浙船公司在造船行业形势一片大好,大多数船企被繁华的景象“迷离了双眼”时,就已开始进军海洋工程船领域,提早转型。 据该公司总经办主任透露,公司订单任务已经排到了2013年年底,其中海洋工程辅助船要占造船业务总量的八成以上。 该人士说,当前散货船等常规船型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必须走差异竞争的路子,努力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船舶建造领域拓展。 “一艘普通散货船的用钢量达1.9万吨,价格只有3000多万美元,而一艘海工船的用钢量仅为3000吨,其价格却能达到七八千万美元。” 与浙船公司向海工领域进军类似,宁波新乐造船集团致力建造高端化学品船。新乐造船前几年就将化学品船作为其主打产品,在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上狠下工夫。该公司共有2个船台、2个船坞,目前在建船舶共有6艘,订单也排到了2013年年底。据该公司有关人员介绍,除了建造高端化学品船,其还计划建造海洋工程船和液化气运输船。 记者认为,多少年来,市场表现总是跌宕难平,恶劣情况下或许经营几十年的公司一夜之间就不见了,而能够重新发展壮大的只是少数。但无论市场环境如何变化,船舶消费市场依然还在,规模还在增加,因此如何生存应变靠的是企业各自的实力 |
造船企业各显神通应对盈利难
2012-10-31 9:39:14 来源: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网信息中心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嘉兴首艘海上大型浮吊船—“林龙浮吊”完成试航
下一篇:长荣海运三季报:业绩强劲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