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船舶特色,继续在船舶设计制造、海工、轮机、机械加工、控制和自动化、焊接技术与装备、材料科学与工程、海洋生物技术、海洋新能源与环保、智能港口等方面,发挥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撑作用。
我国船舶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当前船市持续低迷形势下,船企进军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高端市场,这对产业链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需求结构提出了新的课题。江苏科技大学针对这一市场变化,紧贴船市脉搏,积极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日前,该校校长王自力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江苏科技大学的前身是镇江船舶学院,开办本科教育是从1978年开始的,后经两个15年的发展,分别在1993年获得了硕士培养点,2008年获得了博士培养点,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虽然学校几经更名,但学校始终坚持为船舶工业服务,始终保持鲜明的船舶行业特色。如今的江苏科技大学已由当初的镇江船舶学院一步步成长为一所学科布局合理、专业通用性强、服务面宽、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应用性人才。
学科建设重特色
学科建设强化特色、师资建设与实际运用相结合,近年来,江苏科大践行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两手抓,把高端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作为战略重点,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带头人、教学科研团队和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为核心,以政策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有力举措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快速成长的优良环境,通过培养、引进和聘用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造就一批学术名师、教学名师和领军人才。
在学科建设方面,江苏科大坚持“强化特色,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一方面,有重点、分层次地开展重点学科建设,对重点学科、重点方向等进行优先建设、给予重点倾斜,通过重点学科带动全校整体学科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团队的培养。该校围绕重点学科建设、学位授权点建设的需要,科学地设定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等学科岗位,出台了各岗位的遴选标准和管理办法,通过建立学科特区、人才特区等形式,在人、财、物方面给予特殊支持,积极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依靠领军人才,汇聚学术团队,提升学术水平。此外,该校不断完善考核与激励、竞争与约束机制,通过建立学科建设评估与绩效考核机制,制订学科建设标志性成果奖励与配套政策,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并多出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成果。
“社会上一些大学生毕业就失业,这不仅与职位减少、学生自身素质不能适应企业要求等原因有关,更与高校专业设置、教师教育水平密不可分。”王自力表示,许多高校专业设置千篇一律,而且一些教师都是本硕博连读,教师没进过车间、没去过一线,不了解企业情况,这势必造成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脱节。江苏科大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反思,学校下属的船舶产业研究所及时了解、反馈市场需求信息,并加大改革的力度,学校每年分批选派教师到船舶企业一线学习,到地方政府机构挂职,通过教师与市场的“亲密接触”,获取企业实际需求,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授业解惑。
为进一步打造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近年来,江苏科大还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学发展行知驿站,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社会实践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理论与实践融通、充满学术创新活力的专业教师队伍。
人才培养重实用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主要的职能,但培养社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一直是诸多高校探索的方向。近年来,江苏科大坚持“育人为本、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人才培养理念,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专业设置的整体性特点,从而满足产业链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王校长说,多年来,按照本科教育争创一流水平的目标,江苏科大紧紧围绕人才培养需求,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注重教育教学内容创新,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突出学生素质教育,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致力于培养“综合素养发展水平高,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和社会实践能力强,专业适应面宽,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创新性高级专门人才,在开展常规专业教育的同时,注重“知能复合型”、“优秀拔尖型”等多规格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改革,各专业在“构建通识和大类学科基础平台,凝练专业主干课程,柔性设置专业方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该校推动精练课堂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开放自主选学,引导创新研学,在课程教学体系设计、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实验实践教学等环节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创新改革,重视课外科技创新和文化活动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努力构建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此外,江苏科大从2010年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江苏科大与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熔盛重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国内多家企业联合开展“卓越计划”培养。让学生较快适应企业需求,毕业就能就业,缩短上岗时间。目前,该校船舶与海洋工程等2个专业获批为国家级试点专业。经过一系列改革创新,江苏科大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该校获批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江苏省计算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高校。
专业设置重需求
我国《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主线是“调结构、转方式”、“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应对船市低迷、助推船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转型,实现造船业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 船舶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成为未来船企抢占制高点,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课题。
王自力表示,作为面向船舶行业的院校,江苏科大责无旁贷,也必须有所作为。一方面,江苏科大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积极实施“专业结构优化与调整计划”,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船舶产业升级需要的“传统和新兴相结合,能力与需求相匹配”的专业体系,重点升级社会需求量大、专业实力强的传统优势专业,积极扶持有较大社会需求、专业实力相对偏弱的专业,增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逐步调整、压缩与社会需要不符的专业。特别是随着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崛起,海工类人才需求涌现。为此,江苏科大在国内办率先开设了“海洋工程与技术”本科专业,并已招收两届生源,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另一方面,江苏科大大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积极推进研究性、探究式和实践性教学。王校长表示,学校不仅实施了“产业教授”进高校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而且还实施了“沿江沿海开发战略服务工程”, 集聚科研力量,在船舶设计制造、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机械加工工程、控制和自动化、焊接技术与装备、材料科学与工程、海洋生物技术、海洋新能源和环保、智能港口等方面,为我国船舶工业以及江苏沿江沿海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此外,江苏科大初步构建了互利双赢的产学研合作网络,推动校地、校企深度合作。为了推助船企转型升级,江苏科大进一步发挥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现代焊接技术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作用,推动船企的数字化造船和数字化管理。目前,针对渔船、游艇产业快速发展的势头,江苏科大正在论证开设“渔船设计与制造”和“游艇制造与技术”等本科专业方向,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敏锐的触觉把握市场最新需求的人才培养方向。
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江苏科大确立了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的长远战略目标,坚定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办学方向,实现由教学为主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从价值观、发展观、人才观三个层面确立新的办学理念,即坚持“责任为先、公平至上、学术为魂”的价值观,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观,以及“育人为本、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人才观,并以此作为学校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王自力表示,未来5年,高校间的竞争将更趋激烈,高校唯有自加压力,向更高层次迈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服务社会水平,才能在竞争中据有一席之地,才能有更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