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发展海洋产业,先解“材料饥渴”
2013-10-22 16:51:04 来源:船舶与海工杂志

   海洋产业和经济的进一步高速发展,将更加依赖先进的海洋工程装备。但现实的窘境是,材料问题已成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发展中的主要瓶颈。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尹衍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我国海洋油气开发装备中,其配套设备的国产化率平均不足10%。新建一座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仅钻杆、钻铤、钻头和套管等钻井工具就需要约1亿美元的进口采购费用。建造一座4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钻井工具的进口采购费用需五六千万美元。“你说,这个市场值不值得我们去探索去争取?”
    材料需求迫切
  要挑战苛刻的海洋环境,材料必须优中选优。对此,上海天合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运明深有体会。位于临港工业园区的天合公司是我国最大规模的石油钻采装备制造企业之一,产品出口至全球45个产油国,每年需10万吨以上的特种钢,但主要产品海洋石油钻采钻铤需要的无磁钢全部依赖进口。
  李运明也很无奈,因为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国产无磁钢距离国外先进水平的产品还有很大差距,材料的设计水平与制备工艺水平还明显偏低,导致材料强度、耐磨性、耐蚀性均不尽如人意,甚至不少无磁钢根本没有通过腐蚀检测。一些企业以牺牲产品质量和合格性来换取廉价,扰乱了市场秩序。“没有相应的材料及制备应用技术,也就研制不出能满足预定要求的海工装备,海洋产业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李运明说。
    高校率先探索
  对此,尹衍升也深有同感。他说,从研发端来看,国家和教育部现行的关于材料的重点实验室近100个,但没有与海洋材料相关的研究平台,特别是深海材料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这使得深海领域的科技发展对于材料的需求处于一种泛泛的选择状态,也造成既懂海洋又谙熟材料的复合型人才匮乏。
  为此,尹衍升所在的上海海事大学成立了我国首个以海洋材料和深海材料腐蚀研究为背景的研究院,他们自主设计、委托制造了可模拟1万米深海高温高压环境的实验装置。目前,正致力于探索深海极端环境装备材料的服役失效机制和规律,并有望取得突破。
    改变各自为战
  看到了企业和高校的需求,上海市海洋局正筹划改变这种各自为战的局面,以期形成合力。最近,我国首个深海材料研发平台––“上海市海洋局深海装备材料与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由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上海天合、上海尖端工程材料有限公司、宝钢特种材料有限公司5家单位联合创办。
  五方合作建成一条集科学研究、材料制备、工程应用于一体的深海科技与海洋工程产学研链条,发挥互补效应,加快科技转化周期,并实现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宝钢特种材料是国内高合金耐蚀钢重点生产厂,上海天合生产钻井工具,外高桥船厂生产钻井平台。“这样,我们就会面向企业规模生产的实际需求,就能更好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研发成果转化平台。”尹衍升表示。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中船重工719所承接1.86亿元污水处理项目合同
下一篇:罗尔斯·罗伊斯为中远集团提供船舶设计和整合系统配套

我来评论已有0条评论,点击全部查看
我的态度: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