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步伐的加快,使得北极航线的轮廓越来越清晰,而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永盛”号成功首航北极,则标志着我国已经加入到开拓北极航运的行列。这一步的迈出,也使得我国造船业大力开展极地船舶与海工装备的研制,显得格外必要和迫切。
沉睡经年的北极变身联通欧亚的最短航线,无疑为我国造船业打开了一扇通往新兴市场的大门。因为北极航线一旦实现商业化,大量运输货物与大规模开采能源将不再遥远,随之而来的极地船舶与海工装备的需求也将不断涌现。如果按照相关预测,到2030年通过北极航线运输的货物将达到5000万吨,那么,我们完全可以估算一下,这一航线的船舶需求是多少;如果按照科学家的判断,世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1/4以及大部分“可燃冰”存在于北冰洋下,那么,我们也完全有必要估算一下,开采这些能源需要多少海工装备。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是一个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市场。虽然我国在极地船舶与海工装备研制方面的技术积累缺乏,但面对这样一个潜力无穷的市场,中国造船人必须迎难而上,攻下一个个关卡,才能在其中赢得一席之地。 事实上,我国《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早已明确提出,应瞄准国际新航道和新航线等新兴需求,加快发展冰区船舶等产品,拓展细分市场;着重研制高等级冰区多用途船、大型自破冰原油船等;实施极地自破冰船舶及关键设备重大创新项目。然而,相对于其他先行进入极地船舶与海工装备研制领域的国家来说,我国造船业的技术与经验不足,属于后来者。有鉴于此,我们完全可以不遵循常规发展路线,而应采取更为有效的“合纵”策略,站在国家战略的层面,从上下游产业链着手,采取产、学、研联合方式,动员研究机构、各行业企业的力量,共同进行研制开发。 应该说,这种战略是市场后来者的最好选择。日本、韩国、俄罗斯及一些北欧国家,在这方面有着更长时间的技术积累,有着更多的研发与建造经验。挪威船级社几年前就组建了有关极地的战略研究团队,对冰区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进行研究。日本NYK公司在2008年就开始与其他机构联合研发极地船舶动力系统,日本造船企业也是冰区液化天然气(LNG)船的主要建造商。韩国船企在这方面也走得较远,不仅将近几年大部分冰区船舶订单收入囊中,而且还在开发北极钻井船、北极穿梭油船、破冰LNG船、破冰集装箱船等。俄罗斯更是破冰船建造方面的专家。因此,要想在这一市场后发制人,并不容易,而采取集中资源、各方联合的模式将使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从而获得赶超的机会。 相对于常规产品,在北极地区航行、作业的船舶与海工装备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不论在结构布置、动力系统、操纵设备,还是在防污系统、压载水处理、废油和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方面都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这不是一个环节、一个局部的问题,而是整体的系统问题,其中涉及了基础技术研究机构、船舶技术研究与设计机构、船级社、航运企业、造船企业、配套企业等众多单位。因此,要高效完成研制极地船舶与海工装备的重任,必须整合这些资源,建立他们之间的沟通平台,疏通他们之间的沟通机制,采用联合研制模式。这将非常有利于我国更快地补齐短板,从而在极地船舶与海工装备市场抢得更多的机会。 只有对还未发生但即将发生的事情提前作出分析,才能先发制人,抢得市场先机。因此,与北极航线相关的另一个问题也值得我国造船业关注。那就是当北极航线真正实现商业化后,将极大程度地改变我国沿海港口的发展格局,北方港口业务量增多将是可以预见的事实。这将对船舶需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是我国造船业需要深入研究的。 |
开拓北极船海市场 “合纵”方可后发制人
2013-10-18 9:13:30 来源:船舶与海工杂志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宜昌微特电子与江汉大学合作共建起重安全智控研发中心
下一篇:中船澄西“CSL Tacoma”号散货船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