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登录 | 免费注册 |

中海油研究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站十年回眸
2012-12-3 19:26:21 来源: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网信息中心

十年有多久,两年又有多长?今年7月进站的第十届博士后王小敏这段时间正忙着研究他的博士后课题,而第一届博士后徐强经过十年的历练,如今已成长为中海油研究总院勘探研究院副院长。

(一)

时间有重量吗?

时间本无重量,但对于中海油研究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博士后来说,两年的科研经历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他们要经历一次脱胎换骨式的成长。

回想起严格、隆重的进站过程,徐强还记得2002年为进站进行最后一次答辩时惴惴不安的心情。如今,他已成了“粉丝”众多的博士后导师。

越来越多的博士后正逐渐成长为像徐强一样的科技能手。第四届博士后白玉湖如今为多家国际期刊审稿,是研究总院水合物及页岩气研究的骨干;刚进站几个月的王小敏感觉到自己在专业技术能力上有了明显提升,令他自豪的是,他的研究课题——北非地区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和中国海油的发展需要结合得十分紧密。“一想到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生产力,我就觉得很兴奋。”王小敏说。

第六届博士后罗银富觉得博士后经历提升了他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能力。博士后在站期间会像运行项目那样运行一个完整的课题,能够接触到项目运行的方方面面。第五届博士后吕鑫认为博士后期间的实践学习将会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

时间有味道吗?

时间本无味道,但是两年在站经历让博士后们体会到了科研观念之“鲜”和科研之苦。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从博士中“选后”,是拿着课题去找人,博士进站后也更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做出哪些成果。王小敏进站后几乎没有角色适应的过程,“没有太多茫然,我知道自己这两年要做什么。我们需要带着想法来,这里是实现想法的一个平台。”

在选到合适的人之前,需要找到合适的课题,这些课题个个都是公司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关键问题。王小敏对课题强烈的现实性和目标性印象很深:“不像之前做过的课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转化为生产力。”吕鑫也有相同的感受:“我们的课题不是空头题目,都是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

博士后们都尝到了课题的“鲜”,为了能把这些来自一线的鲜活课题做好,很多博士后进站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一线,了解自己的研究环境。8月的湛江,酷暑难耐,徐强下狠心把自己关在靠近海边的6号岩心库,“没过10分钟,全身比淋雨后还要难受。”他说。6个月里,徐强和他的伙伴们对莺歌海盆地的黄流组岩心、岩屑一一进行观察、记录,用了8个记录本。

吕鑫一进站就出海,最长一次有20天。出海让吕鑫学到了很多东西,他明白了海上平台的开发特点是什么,工程特点是什么,什么样的技术在海上油田更具应用潜力……

科研工作忙,吕鑫常常在家“加班”。有人问吕鑫的女儿:“你爸爸在干什么呀?”他女儿总会习惯性地回答:“我爸爸在加班!”

(三)

时间有颜色吗?

时间本无颜色,但博士后们的生活却是多彩的。这个团队,除了紧张忙碌外,兼有团结、友爱、互助的暖人氛围。

“我们这个团队就像一家人,新人进来后会迅速成为我们的朋友。”在站博士后李雄炎说,“我们一直说要呈现一个不一样的博士后团队,不一样并不是一味标新立异,而是一种真实。”今年,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自己制作的诙谐短片《“博后”风云》在研究总院首届DV设计大赛上吸引了不少眼球,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博士后团队。

走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悬墙上的“团结互助、奋勇争先”的红幅标语十分醒目,这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精神口号。

从徐强那一届至今,已有90名博士汇聚到这里,良好的管理体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很多博士选择这里的原因。站里团结互助的氛围也为他们的博士后时光增添了色彩。中国海油也像对待自己员工那样培养他们,关怀他们。“没有感觉和正式员工有什么区别,我们都是海油的一分子。”李雄炎说。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加部长称中海油收购交易担忧已部分解决
下一篇:今天的水 明天的油

我来评论已有0条评论,点击全部查看
我的态度: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