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登录 | 免费注册 |

“海洋石油720”:一船顶五船
2012-11-6 20:05:34 来源: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网信息中心

10月26日,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深水物探船“海洋石油720”圆满完成本年度最后一个国内海上作业,即将赴缅甸进行首次海外作业。投产17个月以来,该船已完成三维地震作业17485.845平方千米,作业能力相当于过去5艘物探船年作业能力之和,作业量相当于2010年中国海油三维地震作业总量的1.5倍。

三维地震是勘探家寻找油气的“眼睛”和“耳朵”,近年渤海油田的重大发现就得益于三维地震全覆盖精心勾勒的地质画卷。总公司总地质师、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朱伟林认为,三维地震为地质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研究资料,有效地提高了勘探成功率,进而降低了勘探特别是深水勘探的风险。它的投产提高了中国海油的物探作业效率,这对加快南海深水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5月20日,“海洋石油720”正式响炮,在东沙25区块“样板工程”创造了补线率7.95%、设备故障率0.83%的纪录,全面超越国际一知名公司在类似海域的作业纪录。有了这把勘探“利刃”,中国海油2011年三维地震工作量首次突破20000平方千米大关并持续攀升,为“二次跨越”中“勘探先行”提供了保障。

“利刃”在手,能者善用。一方面,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创新地震采集理念,与合作区块创造性地实现了“联合采集”,不断刷新“海洋石油720”的作业纪录;另一方面,中海油服实行“工期承包制”创新管理,通过冬季作业、拖缆避台、转线维护等方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三维物探作业量、质齐升。

南海东北部深水区是深水勘探“主战场”,钻井数量、三维地震作业量和勘探开发研究程度均居中国海油深水勘探之首。“海洋石油720”仅用7个月时间就为该深水区三个潜力区块完成“体检”,三维地震作业量占该区全部作业量的60%以上。深水物探船描绘的“海底山川”精确反映了南海东北部深水区的复杂情况,将极大提高该区探井成功率,节约高昂的深水勘探成本。

未来4~5年,南海东北部深水区将力争实现白云凹陷、荔湾凹陷、兴宁凹陷和西南断阶带三维地震全覆盖,深水物探船将助力南海深水勘探实现再提速。

中海油服CEO兼总裁李勇表示,按照总公司整体部署,积极配合有限公司增储上产的需要,中海油服正加紧推进建造其姊妹船“海洋石油721”和配合深水物探作业的远洋支持船。届时,将组建成深水物探船队,真正具备远洋深水物探作业能力,为总公司“深水战略”、“走出去”战略固本强基。(记者 张宗鹭)

记者快评

“海洋石油720”作为“国船国造”、技术创新的典范,充分体现了中国海油在深水装备建造领域“项目带动、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创新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提高深水装备建造能力不能仅局限于“国船国造”,更要注重在“国船国用”中保持创新精神,优化创新成果、积累创新经验,让技术创新产生“1+1>2”的集成效应。

再创新重在“接地气”。“海洋石油720”实现“零磨合”投产与一支活跃在造船一线的“接船”团队密切相关。这支团队来自海上一线,了解作业需求,是“国船”未来的使用者和维护者。“接船”团队全程跟踪“国船”的建造过程,根据丰富的一线经验帮助设计和建造中的技术创新实现“落地”,将“国船”真正转化为“利刃”。

再创新需要“试验田”。“国船国造”目前还处于集成创新阶段,集成创新的成果需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改进和提升。各单位积极沟通协调,为“海洋石油720”争取了一个区块树立“样板工程”,这块“试验田”对用好创新成果、积累再创新经验起到了积极作用。

再创新呼唤“大舞台”。造好“国船”不容易,用好“国船”更难。为了将创新成果最大程度转化为生产力,中国海油创新管理观念,提出联合工区作业,充分发挥“海洋石油720”擅长大面积作业的特点,实现物尽其用。“大舞台”积累了再创新的宝贵经验,为今后“姊妹船”的再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油田注水再添新工艺
下一篇:杭齿前进多点布局高端新兴市场

我来评论已有0条评论,点击全部查看
我的态度: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