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登录 | 免费注册 |

扬子江船业驶向“新蓝海”——整合资源 瞄准高端 多元发展
2013-6-8 9:47:49 来源:船舶与海工杂志

    众所周知,船舶工业是一个受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影响较大的行业。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都对我国船舶工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一时间,造船市场量价齐跌、直坠谷底,造船企业订单狂减、资金断链,整个行业也由此陷入长达数年的持续低迷。然而,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之一,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却在两次危机中实现了“蜕变”发展。
    从企业改制重组实现民营化,到扩大产能筹建新厂,再到境外两地上市,将企业送上发展的“快车道”,扬子江船业集团在船市调整期,不仅化“危”为“机”,而且不断发展壮大。他们通过整合资源收购小型船企,瞄准高端进军海洋工程领域,实现了多元化发展,成为船市危机和行业调整中的强者。
    “危机是一把‘双刃剑’,把握机会很重要!”该集团董事长任元林表示,未来,扬子江船业集团将逐步形成以造船为主业,海洋工程和非船产品为重要支撑,船舶租赁、金融理财和房地产为补充的“一主业、二支撑、三补充”的多元发展格局,将企业建设成为中国最优秀的船厂。
    快人一步,赢得广阔发展空间
    扬子江船业集团的前身是扬子江船厂,这家成立于1956年的县级地方国有造船企业,在上世纪末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下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1999年,时任厂长的任元林果断提出改制转型,将企业民营化,并邀请管理层和1000多名员工入股,凑足2200万元资本,从政府手中回购30%股份;2003年,他们又邀请外部投资者入股8000万元,将企业改制成中国第一家民营控股的造船公司,从而实现了自主管理的经营模式,达到了对资源的有效整合。
    有了自主经营管理权,为企业甩开膀子大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肥沃的土壤。凭借灵活的机制、多样化的营销手段和较强的市场灵敏度,任元林成功地将企业的市场和客户群从以日本及东南亚为主转向欧美市场。
    改制7年后,扬子江船业集团的业绩就从1998年的销售收入1亿元、利润100万元,飙升至2005年的销售收入10亿元、利润1.5亿元。由此,企业不仅有效化解了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为实现二次腾飞奠定了基础。
    2005年,扬子江船业集团投资24亿元建设江苏新扬子造船有限公司。2007年元月中旬,新扬子造船开始试生产,春节后转入全面投产;2007年5月,首艘2500TEU集装箱船分段进船坞合拢,10月出坞,并于2008年2月成功交付;2012年3月28日,新扬子造船为中国远洋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建造的4250TEU集装箱船“中远亚丁”号顺利命名交付。至此,投产仅5年的新扬子造船累计交船达到100艘。
    与此同时,扬子江船业集团将上市作为改善生存环境的重要途径。2007年4月18日,“扬子江船业”在新加坡成功上市,成为我国第一家上市的民营造船企业,同时也成为新加坡第一支全球发行的中国股票。2010年9月8日,“扬子江船业”正式在台湾TDR(存托凭证)挂牌上市,成为首家赴台湾上市的大陆企业。
    “看得远,更看得深。”这是业内不少同行对任元林的评价,而任元林自己谈及对“困境求存”的感悟,总是将扬子江船业集团很多方面的领先地位归结于对机会的把握。的确,在短短数年时间里,扬子江船业集团就凭借机制优势、成本优势、资金优势和市场优势,抢先一步建成了新厂,快人一拍实现了资本扩张,小步快跑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瞄准高端,做强主业兼顾多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船市迅速由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船企面临造船产能过剩和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恶劣形势。
    “全球造船业‘灰色’2011、‘黑色’2012、‘血色’2013!”任元林以此来形容国际金融危机后造船市场的严峻性。船企如果不能灵活应对这种变化,只是一味“妥协退让”,“坐等”行业大洗牌的到来,最终将成为市场的“弃儿”。
    一句话,“被动就要挨打!”,只有转型升级,企业才能求得生机!
    2009年,扬子江船业集团提出了转型升级的理念,即要由原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精细管理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走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方面,在造船主业上,他们以大型化为发展方向推进产品结构调整,集装箱船从4000多TEU向10000TEU以上方向发展,散货船由10万吨级向30万吨级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通过兼并收购中小船企,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非船产品。同时,他们采取“高端介入”的方式进军海洋工程装备建造领域。
    2011年6月8日,扬子江船业与加拿大西斯班(Seaspan)集团公司签订25艘新一代10000TEU集装箱船建造合同。该船是结合船东提出的船型经济性、能源效率、环境友好性和建造经济性的“4E”设计理念而研发的新一代节能环保型万箱级集装箱船。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当时称,“在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形势下,扬子江船业集团成功研发和批量承建具有世界最先进水平的新一代节能环保型10000TEU集装箱船,不仅创下了我国造船史上第一大单的纪录,也是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中国造船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
    目前,扬子江船业集团已成为国内集装箱船研发设计、建造领域的佼佼者,无论是建造周期,还是船型的节能环保性,在国内均首屈一指。
    在做优做强造船主业的同时,扬子江船业集团发挥企业综合优势,积极实施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
    2012年12月3日,扬子江船业集团与马来西亚梅纳海洋工程投资公司签订两座高效节能环保安全型Super116E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合同,采取“高端介入”的方法进入海工建造领域。目前,该集团已收到生效预付款,正在全面开展生产设计和订货工作,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开工建造。此外,2012年11月29日,扬子江船业集团与美国SSP Aisa Pte Ltd公司签订了开发“SSP-HUB超大型海洋油气田储备、中转与供给站”研制意向书,共同开发研制该项目。目前,后续自升式钻井平台和辅助钻井平台的订单也在积极洽谈中。由此可见,扬子江船业集团已经全面进入海工装备制造领域。
    在非船领域,扬子江船业集团不断提升钢结构产品及船舶拆解、金属深加工生产能力,使拆解到的废钢与钢厂形成一个产业链。这不仅能满足绿色环保的要求,而且可以整合资金流,有效规避部分汇率风险。该集团的目标是使这一业务规模逐步达到自身经济总量的20%。
    扬子江船业集团还充分发挥企业资金优势,扩大融资信贷规模,增加金融理财收益,使之成为经济效益的重要来源;根据江阴城市建设规划,结合老厂退城搬迁,开发黄山、老厂等地块的房地产项目,使之成为集团多元化发展的重要补充;推进现代物流项目建设,将在靖江工业园区建成苏中地区最大的煤炭深加工和物流市场,成为多元化发展的新增长点。
    “发展多元化,不仅是对造船主业的补充,更是一种强有力的支撑。”扬子江船业集团副总经理缪为群表示。
    广罗人才,积蓄研发创新后劲
    如果说危机的关键时刻考验着企业领导者的决策力,那么,在生产作业环节,一支执行力强、凝聚力强的人才队伍将为企业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扬子江船业集团在困难时期,不放松对高技术船型的开发;在市场低迷之际,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强筋壮骨”,为企业发展积蓄后劲。
    根据企业转型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扬子江船业集团引进中高级船舶产品研发技术人才50多名,具备了年研发设计3~5个新船型的技术开发能力。与此同时,他们在上海先后收购了上海恒高船舶设计公司和上海巴柏赛斯船舶科技公司,引进新加坡海工技术管理团队30多人,使企业拥有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设计人员从原来的不到200名,迅速增加到500多名。2012年,扬子江船业集团投入1亿多元在上海浦东购置技术研发大楼,把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设在了中国的航运中心上海。在上海的这支近300人的专业设计队伍,专门从事高新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产品的研发、设计工作,使企业迅速拥有了较强的自主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
    “我们要通过转型升级,争取比其他船厂晚两年进入衰退期,早一年走出困境实现复苏,做到在行业周期的高峰和低谷都是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任元林坚持这一信念,并努力付诸实施。
    2012年,就在全国大部分造船企业陷入效益急剧滑坡的困境之时,扬子江船业集团却以经济总量名列中国500强企业第269位、盈利水平名列全国经济效益200佳企业第59名的骄人业绩,成为中国船舶行业经济效益最好和社会贡献最大的船厂之一,从快速成长型船企步入规模实力型船企的行列。
    通过不断摸索与调整,扬子江船业集团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民营造船企业转型发展之路。他们的目光,已经看得更远:到“十三五”末,其将实现年造船产量600万载重吨的目标,稳居全国造船企业前五名,进入世界造船企业前十名,全面形成以造船为主业,海洋工程和非船产品(大型钢结构件和拆船金属物流)为重要支撑,船舶航运、金融理财和房地产为补充的发展格局,成为一家拥有多元化收入来源的综合海事集团。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马士基航运今年年底或再现亏损
下一篇:三菱重工欲整合船机业务

我来评论已有0条评论,点击全部查看
我的态度: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