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航运保险:期待软环境提升
2012-7-5 19:23:42 来源: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网信息中心
2009年以来的上海航运保险,步入了大发展时期。这一年,《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之后,在上海市政府和上海保监局的大力推动下,上海航运保险在市场主体数量及质量、业务结构及规模上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上海航运金融建设是近年来陆家嘴论坛的热议话题,今年也不例外。
专业化格局初步形成 在2009年《意见》发布后,国内航运保险业务走在前列的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财险”)和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平洋(601099,股吧)产险”)两家公司开始各自筹划在上海建立专门的航运保险营运机构。 2010年12月29日,人保财险航运保险运营中心在上海正式开业。随后,太平洋产险航运保险事业营运中心也在上海揭牌。 尽管在名称上十分相似,但两家“航保中心”却在运营模式和产品架构上不尽相同。记者了解到,两个“航保中心”都由总部直接管理和授权,人保财险航运保险运营中心承担着人保财险全国范围内航运保险业务的管理职能,主要经营包括船舶保险、船舶建造保险等业务。而太平洋产险则是先在总部设立了国内首家航运保险事业部,再成立航运保险事业营运中心,以此为经营平台,航运保险事业部负责规划部署,经营船舶险和货运险业务。从人员组成上,人保财险将全国各沿海省市分公司从事水险业务的优秀员工调到上海,而太平洋产险则是在其上海分公司航运保险部门的基础上向社会广纳贤才。 同时,上海保监局也在积极为两家“航保中心”的建立铺平道路,尽管得到了保监会相关部门、上海金融办等的支持,但由于在国内没有先例,具体操作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航保中心跨越了传统的保险管理序列,无论是在功能定位、外汇支付管理、税务工商注册,还是整个业务体系流程再造等问题都需逐一讨论。”上海保监局财产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国内航运保险的另一巨头平安产险也不甘落后。2012年初,平安产险航运保险运营中心正式在上海落户,尽管相关业务尚未开展,但至此,人保财险、太平洋产险、平安产险三大公司的“航保中心”在上海聚首。 目前,上海运营航运保险的公司有39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300多家,拥有3家“航保中心”;另外,还有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船舶保险公估的公司––上海船舶保险公估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航运保险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据统计,2011年,上海船舶保险保费达到28亿元,同比增长109%。今年一季度,上海船舶险保费实现14.44亿元,占全国船舶险的55.50%,货运险保费同比增长12.09%,占全国货运险的14.94%。
产品同质化缺乏创新性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吸引了国内外班轮公司及其辅助业经营人的大举进入。目前,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集装箱班轮公司已全部入住上海,我国最大的3家国际海运企业––中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中国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中外运集装箱有限公司总部也已迁到上海。上海航运保险资源的丰富程度可见一斑。然而,与纽约、伦敦、东京、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先进航运中心相比,上海航运保险无论是在市场规模、保险产品、风险管理,还是在全球服务网络、中介市场、人才积累等方面,都还有较大差距。 我国航运保险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同质化现象仍较为严重,市场上货运险业务等准入较低的险种较多,而承运人责任险等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险种,则很少有保险公司参与。创新性产品缺乏,部分新兴风险不能覆盖。 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总会计师苏敏表示,国际航运业务的发展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不仅包括遍布在全球范围为企业服务的机构网点,还需要满足企业各种需求的金融产品,而目前上海中资金融机构的服务还跟不上航运企业业务发展的速度。 |
|
|
运能过剩 价格战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15位专家学者为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支招
下一篇:舟山亚泰船舶修造基地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