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十二五”规划把海洋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三个试点省――山东、浙江、广东开始在海洋经济角力中“先行先试”。 山东环渤海,向东北亚,统筹海陆发展;浙江面向东海,被众多海岛环抱;广东依傍南海深水资源优势,海洋产业蓄势待发。“在山东、江浙、广东三地率先布局蓝色经济的带领下,将会把全国海洋经济提到更高的高度”。国土资源部海洋办原副主任萧汉强如此评价。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沿海省份都在积极创新着各自的海洋布局,拟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上海,在海洋规划中强调要以夯实基础、强化服务为重点,提高海洋综合管理水平;长三角的另一沿海重省――江苏致力于实施新一轮沿海开发,加快培育沿海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北方的沿海省市天津、大连等也正在积极借力海洋经济寻求转型。 于是,沿海各地或发展科技进行产业升级,或在保护海洋生态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共同拼接起海洋经济的蓝色版图。 值得注意的是,沿海各省市在布局海洋战略时,或多或少呈现出产业趋同。 海洋文化研究所曲金良教授指出,国家应该考虑怎样才能让港口建得起来,又能吃得饱。 萧汉强对此有着更乐观的理解,“山东有科技和人才优势,江浙沪有基础设施比较优势,广东有利用资本的机制优势,各地完全可依托差别化蓝色战略,避免港口的同质化竞争。” 山东 搭建国家深海科研基地 核心区内设立国家实验室,与山东大学、海洋大学形成集合,与崂山区滨海公路形成一个轴线,共构蓝色硅谷发展体系 初到青岛港码头,看集装箱、煤炭、原油、铁矿石、粮食等各类进出口货物正在有序地装卸、储存、中转、分拨……作为太平洋西海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这里的忙碌交织不过是码头工人们最熟悉的一个画面。 然而在流火的7月,随着北极科考船“雪龙号”的出发和深海科考船“蛟龙号”的归航,与釜山、神户等国际良港仅一海之隔的青岛港开始以全新的形象名声大噪。 离开港口码头,沿着滨海公路北上,不久即抵达即墨市的鳌山卫镇。这座600多年的海防古城,如今有了一个更为瞩目的名字: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 国家现已批准在这个核心区设立国家深海科研基地,为我国各类深海科研提供公共服务平台,以备“大洋一号”远洋调查船、“向阳红09”载人潜器试验母船在此停靠。同时,在核心区内设立国家实验室,与附近的山东大学、海洋大学形成一个集合,与崂山区的滨海公路形成一个轴线,共构蓝色硅谷发展体系。 用中国海洋大学刘曙光教授的话说,“蓝色硅谷将为整个青岛蓝色经济区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成为一颗实打实的科技心”。 人们似乎不会想到,随着“科技心”跳动的港口当年是通过“西移”才完成的漂亮转身。 “在港口西移之前开发区的车流量很小,人流量也很少;而现在,环胶州湾高速和前湾港港口物流区到处都是一派车水马龙的景象”。一位经历过港口迁移的员工回顾。 2002年4月,青岛港外贸集装箱航线开始由东部老港区向西海岸前湾新港区全线迁移。“挺进西海岸”的战略几乎与“十五”计划实施同步。当年年底,青岛老港区的70余条外贸航线、300多个航班和庞大的现代化运输网络,全部落户西海岸,创造了港口功能转移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世界航运奇迹! 随后,“城以港兴”在这里得到体现。青岛开发区在西移前的2001年,GDP总量为130亿元,而在西移后的第一年,青岛开发区的GDP就达到了169亿元,增长了30%多,三年后GDP又翻了一番。 “山东蓝色经济区建设如今走出的高科技、创新之路在规划伊始就有充分考量的。”海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曲金良告诉记者,全面启动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从启动阶段开始需要的就是人才支持。 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朱坚真认为,山东蓝色经济区除了科研亮点,还有更高的战略意义,它的全盘规划有利于沟通中日韩,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和天津滨海新区形成优势互补,和联动共赢的环渤海区域开创出新格局。 浙江 致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海洋生态保护对于浙江发展蓝色经济意义重大,致力于海洋环境保护的512工程成为浙江海洋规划的重点 浙江海洋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2.6倍,海岸线近6700公里,居全国之首,海岛占全国的4成。但是浙江海洋经济制造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抗风险能力不足。因此,发展“重型海洋产业”成为浙江未来的重点。 2011年3月,浙江海洋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两会”上,浙江省确立的目标是发展“东海门户经济”,加快建设“港航强省”。再造“海上浙江”的机遇正向民营经济大省袭来。 有海洋区域专家建议,浙江应该在石化、钢铁、港口、造船、海洋新能源等领域突破,先追求海洋经济的总量,才有资格谈优化结构。 记者查阅国家对浙江的海洋战略规划了解到,浙江将建设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在沿海建设以核电、风电等为主的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同时,闻名全国的“服装之城”宁波亦开始发展石化产业和造船业。 海洋生态保护对于浙江发展蓝色经济意义重大。因此,512工程,成为浙江“十二五”海洋规划的重点,即涉及海洋事业发展的海洋与海岛管理工程、海洋环境保护工程、海洋防灾减灾工程、海洋生态修复工程、海洋公共服务体系工程等5大工程、12个项目。 据了解,为了对海岛进行合理的生态开发,舟山对266个具备开发功能和保护价值的岛屿进行目标定位,分为物流岛、旅游岛、能源岛、科教岛、生态岛等,按照各个岛屿的不同特点,又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和生态保护四类。 今年6月,浙江省宁波市发布《宁波市蓝色海洋行动方案》,提出到2015年基本完成沿岸陆域污染整治,初步完成主要河口、海湾和近岸海域环境污染治理,清洁海域面积力争达到15%以上,沿岸海域水质保持总体稳定;绝大多数无居民海岛及周边海域生态得到有效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重要海洋生境和景观保护不断强化,海洋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海洋生态服务效益有所显现。 广东 地区间蓝色合作先行先试 通过加强与港澳台、闽桂琼乃至东盟的海洋经济合作,补上短板,有利于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广东打造海洋强省的构想由来已久。 有一种说法,“海洋科技是海洋产业科学发展的支撑和根本动力。”遗憾的是,由于广东海洋产业开发还处于从传统产业为主向新兴产业过渡的阶段,故海洋深水资源开发的新技术、新工艺应用还相当薄弱;加上由于缺少海上油气开采、海洋化工和海洋药物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专业人才,极大地制约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 “有些科技成果因缺乏试验生产基地,又无法形成技术推广网络,从而造成转化为生产力率只有30%”。朱坚真介绍,广东省的海洋科研实力与山东相比相差甚远,原因就在于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专业人员数量和科研成果均不到山东省的一半。 虽然在海洋科研上广东没有山东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广东擅用胆量开拓,并在方法上另辟蹊径。 胆量上主要体现在广东与地区间合作的“先行先试权”。 2011年7月5日,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准,赋予广东在海洋经济方面,与港澳、海西区、北部湾、海南乃至东盟等地区合作的先行先试权。 在朱坚真看来:“先行”,就是先行推进规划和项目;“先试”,就是率先开展政策、制度和开放的试验。“行”是试验区的推动力,“试”是试验区生命力。 这样,广东省在发展海洋经济,通过加强与港澳台、闽桂琼乃至东盟的海洋经济合作,就可以补上自己的短板,有利于拓展广东省的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2012年4月13日,广东省政府正式发布了《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围绕“壮大蓝色产业、建设海洋强市”的目标打造“三大基地”。这可谓广东在发展蓝色经济上另辟蹊径的亮点。 “三大基地”指的是:以南沙为重要依托的海洋科技创新和研发基地、以南沙和黄埔港区为主体的现代物流基地,以中船龙穴造船基地、广州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大岗)为核心的国家级造船基地和世界级船用柴油机生产基地。 萧汉强认为,如果科研基地的条件暂时不能和山东相比的话,那么打造造船基地是广东的差别优势所在。广东造船业已有很大发展,且人才和设备、港口资源都比较丰富。 另外,基于我省目前强势推进的现代物流业,以南沙和黄埔港区为主体的海上现代物流基地将会发挥怎样的功效引起了学者们的热切关注。 萧汉强表示,黄埔和南沙将来会成为中国南部、南海北部一个最重要的物流中心及海洋开发利用的新基地。 朱坚真指出,南沙物流园区要利用好南沙港水深条件较好,大力发展远洋运输业。而广州的各港口也应该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现代化港口集疏运体系,提高集疏运效率和效益。 |
鲁浙粤“差别战略”拼接蓝色版图 发力海洋经济
2012-8-30 20:04:09 来源: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网信息中心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15位专家学者为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支招
下一篇:吉信远望成功开发智能舵机测试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