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登录 | 免费注册 |

“批量订单”套牢配套企业
2015-6-2 13:15:49 来源: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网信息中心

 个别船企以大量新船订单诱使配套企业无偿供货,最后拖欠巨额货款,“批量订单”套牢配套企业。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不少船舶配套企业相继传出巨额货款无法收回的消息。这些货款少则数百万元,多则数千万元,无一例外都是“船厂没法偿还”的大批量订单货款。
  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一些船企批量订单风险的警惕。
  “批量订货”面目凶恶      原是转嫁经营风险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造船市场形势逆转,新船需求减弱,船价大幅下跌,船企盈利能力下降。不少船企,特别是造船高峰期盲目扩张的船企生存压力陡增,资金严重短缺。这类船企一旦发生财务危机,为其提供贷款和信用担保的金融机构以及批量供货的配套供应商将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记者了解到,那些拖欠金融机构贷款和供货商巨额货款的船企基本上都是在近20年快速扩张的民营船企。这些船企几乎复制了上世纪80年代初温州民企的做法:边接单边扩建,运用低价竞争手段,尽可能地抢占市场,再以手上订单为“资本”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贷-还-再贷-再还”,如此循环往复。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某贸易公司项目主管出席原江苏江扬船厂新船下水仪式时,曾私下对记者说,别看江扬船厂现在风风光光,但存在着相当大的市场风险。江扬船厂产能扩张迅猛,资金压力加大,再加上盲目低价抢夺订单,企业盈利能力降低,只能靠后面的预付款填前面的亏空,一旦后面的预付款未能按计划支付,船企就有大麻烦了。没想到一语成谶,3年后,曾经被誉为国内造船领域新星的江扬船厂破产了。
  不幸的是,类似原江扬船厂的经营模式并没有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配套企业的警觉。他们以为船企有了大批订单,日子一定很好过,贷款不愁还不了,货款不愁收不回。一些船企老板正是利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配套厂商的这种心态,想方设法抢夺订单,拼命扩充规模,人为制造生产红火的气氛,来获得贷款和设备供应。地方政府出于当地GDP增长的考量,出面协调甚至提供担保,让金融机构向这些船企提供巨额贷款,配套企业则争相以最优惠的条件供货。这就更是助长了一些船企老板的赌徒心态。
  几年前,江苏某地引进一家国外公司在当地建立了一家大型船厂。2008年,该船厂从希腊一家公司接获了20艘36200吨散货船订单。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协调下,当地一家国有银行为该船厂提供了担保。不久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该船厂国外母公司破产,资金被母公司大量抽走,该船厂陷入破产境地。一位消息灵通人士称,这20艘出口船订单不过是外方使出的“空手套白狼”的招数,所谓订造20艘新船的希腊船东和这家船厂的母公司老板实际上是同一个人。
  这种“空手套白狼”的伎俩不仅祸害了金融机构,更让国内不少配套企业吃了“哑巴亏”。江苏一家仅有100余人的船用电缆厂怀着“与船企抱团发展”的想法,大批量向某船企供货。船企方面刚开始还能按合同支付货款,并且以大批新船订单诱使该电缆厂继续批量供货。供货数量增加之后,这家船企就以种种理由拖欠货款,最后累计拖欠近800万元的货款。无奈之下,该电缆厂将船企告上法庭,官司从当地法院一直打到最高法院,电缆厂胜诉了,可对方没任何资产可供执行。原来,这家船企的船台、门吊等生产设施及生产场地都是租赁另一家公司的。该船用电缆厂老板事后了解到,这家船厂还使用同样的手段拖欠了其他多个配套供应商的货款,金额累计高达数千万元。
  增强市场风险意识      防范“批量订单陷阱”
  业内人士指出,一些金融机构和配套供应商相继掉进“批量订单陷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机构和企业的市场风险意识淡薄,没有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江苏一家配套企业的老板说,他们对防范经营风险十分重视,并采取多项措施,对相关船企的信誉、股权结构、资金状况等相关信息进行详细调查。对于一些信誉好的船厂,双方协商好一个分期付款计划,严格执行,滞留的货款一定要控制在配套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对于一些经营状况开始变坏的船企,则逐步缩小批量供货范围;对于信誉不好的船厂,坚决不供货,除非采取现款提货方式。正是由于这样的做法,该厂建厂以来基本没有出现过百万元以上的货款拖欠情况。他说,任何一家船企的信誉情况都可以通过走访其他配套供应商调查出来。船企的财务状况,则可以通过向船企职工以及社保和税务部门调查来了解。
  一家船用电缆厂的高管则说,利用手中订单恶意设置陷阱实际上是一种较为隐蔽的经营欺诈行为。它严重透支了中国造船业的信誉,严重损害了整个船舶产业链的发展环境,国内有关部门应该对此予以高度重视。该人士认为,工商、税务、法院等政府有关部门应与相关企业携手,按照2014年6月27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通知”要求,建立覆盖整个船舶行业的诚信查询及通报体系,将那些恶意设置“批量订单经营陷阱”的企业列入失信黑名单。对于失信企业,金融机构应拒绝为其提供信用担保;配套供应商应拒绝向其供货;用户应拒绝与其发生业务往来;政府部门则要严防其通过所谓资产重组形式转移资产,增加其失信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还中国造船及船舶配套行业一个公平公正的良好发展环境。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东红船业1艘13000载重吨散货船启航
下一篇:南高精为“海洋工程661”号改造可调桨设备

我来评论已有0条评论,点击全部查看
我的态度: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