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海洋油气市场一直处于兴旺状态,南海油气资源开发方兴未艾,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开发南海油气资源,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在日前举办的第四届海洋工程装备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八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船舶设计大师赵耕贤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明晰水深划分 研发新一代海工装备 我国的深海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南海大陆架边缘盆地,但是,南海油气开发面临着海疆之争。目前,我国在南海的油气项目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以及莺歌海盆地,而西部的中建南盆地和万安盆地、南部的曾母盆地、东南部的礼乐盆地虽然油气蕴藏量特别丰富,但都为争议区域。近年来,我国南海周边地区的国家,如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与文莱等,每年在我国南海开采4000万吨石油,相当于2008年我国的海洋石油产量;开采3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相当于西气东输天然气总量的两倍。 除存在海疆之争外,南海油气开发还存在油气田离岸较远以及先进的钻井、生产、物探装备缺乏等问题。赵耕贤说,从浅海到深海,世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经历了固定平台水下系统方式、水下卫星井系统方式、浮式采油方式、水下采油到岸方式以及水下处理系统方式等五代开发方式。目前,我国海洋油气开发仅发展到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都没有成为现实。 “我国之所以没有发展第四代和第五代开发方式,主要原因是这两种方式难以在南海实现,南海现有油气田均离岸较远,缺乏安全、完善的基地。因此,我国应该在南海建设一个面积为5000万~6000万平方米的超大型海洋浮式结构物(VLFS),作为油气田的后方基地。VLFS实际上就是一座海上城市,既有发电、海水淡化等设施,又有医院、学校,全球目前已经建成了4座,而凭我国当前的能力,完全有能力进行建造。”赵耕贤认为,国家应该重视第五代水下处理系统的研发工作,只要加大投入,下大力气开展攻关工作,完全能够将船上的设备转到水下。 但是,赵耕贤提醒,国际上一般以海底沉积地貌对水深范围进行划分,300米以下为浅水,300~2500米为深水,2500米以上为超深水。“这样的划分偏于简单,没有反映什么样的水深应采用什么样的装置。根据水深和离岸距离的不同,海洋油气田的开采模式是不同的,必须有相适应的装置。”他进一步指出,从工程意义上讲,海洋水深应该分成6个范围,即极浅水、浅海、近海、深水、深海、极深海,这样才能清晰地反映出油气钻采、生产装置真实的适用范围,让业界人士清楚开发不同水深的海上油气田应采用何种装置。 尽快缩小差距 全面提升国产化率 谈到国内海洋油气开发装备的发展,赵耕贤表示,从1984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第二代半潜式钻井平台“勘探3”号,到2012年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号投产,历经28年,这一跨越式发展凸显了我国科技的进步与经济实力的壮大,也显示了我国进军深海的决心。同期,我国还建造了一系列为钻井平台相配套的海洋工程船,如深海勘探船、深水铺管船、深海三用工作船等,现在还在建造深海工程船。在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方面,我国发展较为迅速,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已经拥有17艘近海FPSO,约占全球总数的9%。目前,我国新建11艘FPSO(含抗冰型、浅水大/超大型、抗台风型),占全球该型船新建总数的15.7%。此外,我国还正在加紧研发用于深海作业的FPSO。 赵耕贤说,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要实现更大的发展,就要认识到自身的差距,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积极与国际著名厂商合作;同时,有关部门要持续推进海洋工程装备的十大共性技术与十大主攻方向的研究工作。在谈到海工配套设备时,赵耕贤指出,业内对提高船舶配套设备国产化的呼声一直很高,但收效甚微。目前,我国承建的海洋油气装置需要进口的配套设备有12个大类。“我个人认为我国海工装备目前的配套率约为10%,在深海高端配套设备和集成技术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极大,国内还不能提供成套高端深海钻井设备。”赵耕贤举例说,相比之下,东海平湖油气田工程中的装备国产化率算高的,也不过为16.6%。其中,油终端的国产化率为99%,气终端的国产化率为60%以上,但这两项投资占平湖油气田工程总投资的比率仅有3%和8%。因此,我国在采用国外先进设备和系统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各型装备的国产化率。 最后,赵耕贤强调,工程设计是一个完整的概念,除依赖计算分析与模型试验外,更应结合专家的经验加以理性判断。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在对装备进行设计、制造、安装与维护时,要仔细考虑其海域的适应性及油品特性;陆上产品转为海上使用,必须充分注意到船体是“动态”的,以及海洋环境的高腐蚀性。此外,目前各家船级社在装备质量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要对某些涉及装备安全的标准进行适度统一,及时更新修订,并提供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风险评估方法。同时,装备操作者的实时观察与现场记录、事故处理经验等,对于海洋油气开发及装备研究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料,相关单位应该建立档案资料,做好信息反馈工作。 |
船舶设计大师赵耕贤:认清差距 加快升级和国产化步伐
2012-10-12 9:05:03 来源: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网信息中心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院士吴有生:转型升级应以绿色船舶与海工装备为着力点
下一篇:明德重工29800吨大湖型自卸船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