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叶聪:“蛟龙号”潜航员
2012-2-17 16:25:29 来源: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网信息中心

在占地球面积70%的海洋中,隐藏着多少人类还没有探知的秘密?神秘的海底还有多少陌生“朋友”?很多人都渴望有一天潜到神秘海底一探究竟。昨天,中国“蛟龙号”主任设计师、首席潜航员叶聪应江苏造船学会的邀请来到南京,这个从“海底上来的人”告诉大家他所看到的奇幻海底世界。

海底5000米以下,如同月球表面一样的“地面”,偶尔有一尾鱼或一只虾游过来,都让人兴奋个半天;在黑黢黢的海水中,却有着密如繁星般的自发光悬浮生物……
   在占地球面积70%的海洋中,隐藏着多少人类还没有探知的秘密?神秘的海底还有多少陌生“朋友”?很多人都渴望有一天潜到神秘海底一探究竟。昨天,中国“蛟龙号”主任设计师、首席潜航员叶聪应江苏造船学会的邀请来到南京,这个从“海底上来的人”告诉大家他所看到的奇幻海底世界。

海底其实黑漆漆 鱼的眼睛都退化成瞎子了
   今年7月,中国“蛟龙号”成功深入5188米海底,创下了我国载人深潜的全新纪录。叶聪介绍,这片海域接近美洲大陆,位于夏威夷群岛附近,是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
   “其实,我们就是去做环评的”,叶聪打趣地告诉记者,“近距离地看看这个原始区域究竟有什么深海生物,日后在勘探多金属结核的时候,就知道如何更好地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深海是漆黑一片,别看短片里的鱼有眼睛,实际上都退化成瞎子,靠听觉生活”,叶聪播放了在海底拍摄的短片,他告诉记者,“一些自发光的浮游生物,就像流星一样从我们的观察窗前闪过”。而短片里的这段让观看者感叹:“确实很像太空中的繁星!”
   喜欢潜水的人都知道,海底并不是想象中那么五光十色,海平面以下200米就是一片黑暗。“海底没有光,热量少,除了大量微生物外,鱼虾很少,我们还没看到过大型海底生物,只遇到那拖着长长尾巴的鼠尾鱼,还有一只红色的鳌虾。”他说。

真正海底是白的 家用簸箕成了海底采样
   海底更多的是细腻的白色沉积沙,记者看到,“蛟龙号”的机械手臂触碰采样品时,时不时能扬起沙尘。随着摄影机的移动,坑洼的海底还布满了一个个如同土豆大小的颗粒。
   “真正的海底就是这样一片白色,那些椭圆形的颗粒,是多金属结核,有大有小”,叶聪介绍,在达到5188米最大深度后,“蛟龙号”的任务不再是冲深度,而是转向探测这片多金属结核勘探区洋底。
   据介绍,多金属结核里面蕴含了大量的锰、锌等多种金属,由于锰含量较高,在30多年前被人类发现时,它也被称为“锰结核”。没有人知道它为什么会出现,还能自我生长。
   记者看到,采集这些样本,工具竟然是一个小簸箕!“一簸箕铲下去,就是几个多金属结核,既方便又快捷!”他说。有人觉得奇怪,为什么不用网兜直接打捞?原来,如果撒网,很可能破坏深海生态。而一网下去,洋底生命也可能受到伤害,更谈不上研究和保护洋底生态了。比如,这次“蛟龙号”就采集到一个不知名的巨型单细胞生物,离开海洋,它没有受到伤害。

海底动物并不笨 “聪明”的海参还会“逃跑”
   叶聪告诉记者,在海底采集样本,指挥部会在下潜前告知下潜人员需要完成采集的任务;另外,通过水声通信系统,母船上的指挥部能看到“蛟龙”在海底找到的东西,如需抓取即可下令。
   为了看得清、看得远,“蛟龙号”配有石英卤素灯、HID和HIM等8个水下灯源,今年还加装了10台LED灯,灯光能照射的距离为7–9米。它还装有2台高清摄像机、1台照相机等
   “不过,具体抓捕时,还是需要靠驾驶员的视觉判断。”叶聪说。“蛟龙”号的载人舱有3个圆形窗口。3名下潜人员的座位前各有一个,其中主驾正对面的窗口直径为200毫米,另外两个窗口直径只有120毫米。考虑到海底压力的问题,这些窗口被设计成锥形,从里到外直径不断增大。
   除了明亮的眼睛,“蛟龙”还有一双敏捷、轻巧的手。右手被称为绣花手,很精细,可以伸出,轻巧地张合手掌;左手是开关控制,肩、肘、腕各关节操控起来动作都很明显,力量大,可以用来抓住大块头的东西,包括起到锚定的作用。

抓到样本时,机械手会把东西放回到篮子里,都说海底的动物比较“笨”。但叶聪坦言,目前机械手抓取生物的成功率不太高,“像一个巨大的海参,我们抓了六七次,跑了4次。”据悉,这是因为温度、压力的变化对于机械手在海底的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下潜并无失重感 下到海底感觉就像坐电梯
   “在甲板上,我们初进载人舱,温度高达40℃,湿度也很大,感觉不太舒服。但随着不断潜向深海,舱内温度降到10℃以下,等到了海底,就是2℃左右,可以说一次下潜就能感受从桑拿天到隆冬的变化。”叶聪说。
   叶聪介绍,每次下潜的过程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在海底工作约四五个小时。“就像乘电梯一样,稍微慢一点,仪表上的数字告诉我们下潜的距离。”另外,水声电话的信号一直在“嘟嘟”作响,每隔20分钟,潜水器驾驶员和水面支持母船进行一次通话,而船上的仪器更是会不时向母船发送相应数据。
   他表示,“和航天员不一样,因为是匀速下降的,平均速度是每秒0.7米,除了有些颠簸外,我们没有失重的感觉。并且,舱内的温度和湿度基本和室内差不多,但需要添加衣服防冻。”此外,潜航员一般都不吃早饭,如果需要大小便,都是用夜壶和垃圾袋一类的东西处理,等浮上水面,再做进一步处理。
   虽然时间不是太长,但深潜是对潜航员身心的双重考验。茫茫漆黑的海底,狭小拥挤的空间,阴冷潮湿的环境,不可预测因素可能带来的危险,长时间身处其中让人倍感压抑、烦躁,而叶聪是通过听音乐缓解乏闷。

 

>> 未来计划 明年到最深海沟“潜水” 目标7000米以下
   “我们计划明年上半年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目标是7000米以下。”叶聪介绍,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最深的海沟,它位于菲律宾东北、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太平洋底,这条海沟的形成据估计已有6000万年。
   叶聪告诉记者,1960年时,美国海军用法国制造的探海艇“第里雅斯特号”,在这个海沟创造了潜入海沟1万多米的纪录。
   目前,潜航员的培训正在进行中。他介绍,从开始训练到得到潜航员资格,能够独立完成任务需要大约四年的时间。

 

>> 提问潜航员 普通人培训4小时就能潜入海底
   问:普通人可以坐“蛟龙号”深潜吗?
   叶聪:当然,“蛟龙号”就是一个为科学家、为普通人提供探索的平台。普通人只要没有心脏病,没有呼吸传染病,年龄在26-56岁之间,经过申请,组织推荐,获得批准后,经过我们4个小时的培训,就能根据各自目的潜入海底。
   问:我们国家的深海探测有没有和载人航天一样的阶段性规划和终极目标?
   叶聪:我们论证了“深海空间站”等一系列科研目标,但还没有立项。
   问:对于深潜器材来说,最关键的是进行耐压实验,我国有实验平台的建设规划吗?
   叶聪:在深潜5000米之前,我们在俄罗斯进行了两次耐压实验。根据计划,我们正准备做自己的实验水池设施,内直径3米,有9000米的深度。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船舶设计大师赵耕贤:认清差距 加快升级和国产化步伐
下一篇:魏家福:有责任带船安全靠岸

我来评论已有0条评论,点击全部查看
我的态度: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