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登录 | 免费注册 |

戴文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2012-5-23 21:04:52 来源: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网信息中心

5月21日消息,为促进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制造业发展,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升国际竞争力,以“自主创新与“十二五”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为主题,由亚洲制造业协会主办,上海振华重工集团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制造业论坛年会于5月20-21日在上海雅居乐万豪酒店隆重举行:

以下是上海振华重工常务副总裁戴文凯的演讲内容:

戴文凯: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参加亚洲制造行业年会,并借此平台代表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公司,与各位领导和同行交流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心得。

我今天主要谈谈当前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上海振华重工作为一个以生产大型港口机械和海洋工程装备为主业的大型制造企业,在这些方面的应对和发展。

随着陆地上油气资源的日渐枯竭,海洋将成为下一个蓝色经济的摇篮,与之紧密联系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作为国家战略行星产业,在未来的若干年中将会有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我希望能借此平台让大家关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在新一轮海洋经济的热潮中,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为支柱,提振我国高端制造业的水平。

我今天的报告将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机遇。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我将联系振华重工的海工业务发展做介绍。三、上海振华重工海洋工程业务未来的发展目标。

一、对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发展机遇的展望。未来海工装备制造行业前景乐观,能源是人类经济永恒的主题,作为传统能源,石油天然气在未来很长时间里仍将占主导地位,美国能源署的报告预测:在2035年之前,油气能源消耗将会较当前水平增长30%,平均以1%每年的速度复合增长。旺盛的油气资源需求必将刺激海工装备业的快速发展。资料显示,当前全球超过2/3的新发现油田均来自海上,更多的油气资源来自海洋,这也预示着海工装备市场将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3000米以上的深水区域更是未来勘探的热点,深水装备更将成为海工装备发展的重点。

自从美国次债危机之后,航运业受到影响,海工装备市场资本纷纷涌入。据道格拉斯预测,全球海洋工程方面支出将从2007年的2540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3610亿美元。未来5年,整个世界海工装备市场的年均容量在700亿美元以上。虽然受到欧债危机及一些地缘政治动荡的影响,从总的趋势来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还是有着乐观的前景。

我国海洋油气开发潜力巨大。我国的海洋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南海素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其75%的面积处于深水,油气资源多分布在深水区域,其中深海石油资源站50%,深海天然气资源超过40%,南海开发对深海装备有着迫切的需求。顺应对深强资源需求的增长,我国对近海、深海,的勘探开发力度势必越来越大,海工装备制造业需加大发展,以满足国家海洋资源开发的战略重要。

世界海工船舶制造业中心的东移。欧美设计,亚洲制造是当前国际海工装备市场的基本格局,产业区域梯度转移亦在海工装备制造业显现,重心正不断向东方偏移。欧美早在19世纪就涉足海洋工程制造,第一次产业转移发生在上世纪7、80年代,欧美企业定位于高端海工装备的设计服务,而制造业则转移到新加坡、日韩等国。之后我国船舶工业加大发展,并在海工装备制造商有了长足的突破。

今天,政治经济形势稳定,从业人员专业勤勉,劳动力素质都是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不可或缺的竞争力。未来随着我国海洋工程十二五规划的推进,我国将逐渐成为亚洲世界海洋工程制造业的中心。

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意义重大。作为国家的战略新兴产业,海工装备制造业是资本、技术、劳动力密集的行业。其产业链长、覆盖面积广、辐射性强,能带动其他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整体国民经济发展有很强的拉动作用,是经济支柱产业,加速培育和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有利于提升我国整个海工、船舶产业的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完善现代化的制造业体系。

二、政府规划指引和政策扶持。任何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有效引导和推动。从2008年开始,我国政府逐步出台相关的海工行业扶持政策。《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分析了国内海工造船行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九项主要任务。《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为国内企业应对危机,提高海工船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提高我国海工装备科研水平,提供了总体思路,指明了发展方向。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决定》进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定性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该《决定》立足国情,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做了宏观规划引导,目标是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深化国际合作,增强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完成对行业的升级转型。

今年3月12日,国家工信部正式印发的《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船舶工业产业体系更为完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从世界造船大国向世界造船强国的转变,应该说该规划为我国造船和海工制造业描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三、潜在海洋经济市场支撑海工装备行业的发展。海洋经济拥有着巨大潜能和广泛市场前景。就目前所知的能源资源,主要包括海上风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以及各类海底矿砂资源等。新能源节能环保的概念,将催生新一轮产业革命,许多新能源的开采将衍生出新的装备市场。比如,海上风电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已在一些国家得到大力发展,应运而生的风电安装船,铺缆船等海工装备则日趋成熟。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已经有132处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仅南海北部的天然气水合物储量就已达到中国陆上石油总量的一半左右,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可燃冰等绿色新能源的开发,将逐步进入产业化。它们与海上油气能源开发存在着一定共性,极有可能成为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潜在市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金融危机倒逼行业整合、促进升级转型。美国次债危机掀起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欧债危机亦在短期内难以平息。我国最大两个贸易伙伴均后院着火,导致我国出口受到冲击,原有经济发展模式面临调整。危机是挑战,也是机遇,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令我们不得不扩大内需,深化改革,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借鉴韩国海工制造业的经验,他们正是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期,通过一系列的并购重组,才形成了今天的三星、现代、大宇、STX等海工巨头。也正是经受了金融危机的洗礼,使得这些企业更加成熟。我国海工制造企业应该正试挑战,通过行业整合,进行优势互补,优化资源,寻求转“危”为“机”之道。

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以及谈上海振华重工海工业务发展。海洋油气开发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加速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在此背景下,海上重工装备行业将迎来战略发展机遇期。然而在发展之初,我国许多企业都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以下结合上海振华重工的海工业务发展,谈谈海工装备制造也所面临的一些挑战以及公司相应的应对。

一、以钢为钢,在共性中求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业绩少是我国许多制造企业跨入海工行业之初都会面对的一个问题。上海振华重工以港口机械起家,做到世界第一。在正式进入海工制造领域之前,已经做了多年的技术储备和转型准备。公司成立的海上重工设计研究院,以高质量钢结构制造为基础,以世界先进的起重技术为依托,迅速发展基础技术研发,在大型起重船和铺管船上找到突破口,产品获得了俄罗斯,新加坡等专业海洋工程公司用户的认可。随着和美国F&G公司的合作推进,公司对钻井平台业务进行了全面开拓,标志着振华重工真正迈入高端海工制造领域。目前,上海振华重工确定着力发展以下三大海工装备核心业务:(一)各类新型海洋工程船舶。公司的海洋工程船舶业务包括大型起重船、铺管船、铺缆船、平台供给船、特种运输船等。公司是世界上能设计、制造超大型海上起重船的少数企业之一。为中海油自主开发、设计制造了世界单机起重量第一的7500吨全回转起重船,为韩国三星制造了世界上最大的8000吨双臂架起起重船。2010年7月成功交付了第一艘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出口国外的3000吨起重铺管船;为西班牙用户独立设计制造的4400吨起重铺管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具备动力定位系统的深水起重铺管船之一。

(二) 各类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钻井船。公司在建300英尺SUPERM2自升式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振海1号”,目前进展顺利。振华的400英尺JU2000E自升式钻井平台也已上马开工。在设计建造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同时,振华重工依然不断进行半潜式钻井平台的技术储备。每年选派二三十名海工装备技术人员到美国F&G公司学习交流,对掌握和积累海洋石油平台的核心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各类海洋工程装备配套系统。公司自主研发的铺管系统,大型锚绞车、平台抬升系统等海洋工程装备关键配套件,实现向发达国家出口。2011年,公司海工配套件产品被海工强国新加坡认可,成功中标新加坡公司海洋石油铺管船全套甲板设备。这是中国企业首次将铺管系统装备推向国际市场。公司自主研发的大型锚绞机被丹麦马士基油气公司的工程船大批量采用。振华的平台抬升系统已通过了ABS的原形实验,并通过F&G向各新加坡等知名平台制造商供货,这也标志着公司海工关键配套件达到世界一流水准。

二、从制造业升级为智造业。上海振华重工的发展史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历史。公司从1992年成立以来,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机制造公司。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公司成立20年来,一直高度重视科技研发,公司的技术研发部门拥有2800多名科研人才,围绕机电液一体化,以强大的创新能力支撑公司的持续发展。确保每年科研资金投入不低于营业收入的4% 。始终努力践行“每年至少创造两个世界第一”的承诺。公司核心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屡创世界第一。目前,公司已拥有20多项世界领先的重大核心技术,28项国家重点新产品,19项上海市重点新产品,申请国内专利223件。

在转型跨入海工制造领域后,振华重工组建了海上重工设计研究院,在国内多方位寻求合作,联合科研院所,加强对海上起重作业装备的研发,突破设计上的瓶颈,并成立国家海上铺管技术研究中心,强化企业工程船类产品。为提升上游设计能力上,母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成功收购了美国F&G公司,为振华重工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公司向更高端的海上领域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合纵连横,专业分工,优势互补,迅速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软实力。目前,针对以下项目和F&G有着密切合作:全套超深自升式钻井平台(450英尺和500英尺);半潜式钻井平台、深海钻井船;FPSO;新型风电安装船;平台专用配套件,例如:平台抬升系统、桩腿、锁紧装置、防喷器控制系统、维修行车、悬臂梁钻台滑移系统、同步管处理系统等;海底管线及ROV的相关技术。

公司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培养人才为第一要务。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开展与有关重点院校的技术合作,借助其基础研究和试验条件的优势,重点攻克了一批关键性技术难题,有效的将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为经济效益。公司未来将在海工装备的大型化、深水化、信息化的研发进程中加大步伐。以世界起重量最大的12000吨海上起重船为例,该项目2009年11月已被国家工信部列为国家产业技术创新研发项目,主要研究重点为12000t全回转浮吊的关键技术,同时进一步对公司各系列大型浮式起重机产品进行设计优化。

三、打造上海振华重工七大核心竞争力。区域于传统制造业及普通船舶制造业,海工装备制造业有着各高的门槛和要求,为能高端切入海工市场,保证公司“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振华重工形成了七大核心竞争力:

第一,成熟的市场营销能力。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培育了一大批懂技术懂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在公司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以及商务谈判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过去的20年里,振华重工依靠向80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港口机械和海洋工程装备,形成了海外营销网络资源。公司为推广海工产品,捕捉市场机会,郑进一不在重要海外市场设立分支机构。

第二,卓越的技术研发能力。振华重工搭建了以博士后工作站,陆上重工设计院、海上重工设计研究院为主体的科技研发体系,拥有国内海工制造企业里最强大的设计和研发队伍,有超过2500名工程师。中交集团全资收购了全球领先的海上钻井平台设计公司——美国F&G设计公司。振华重工也因此具备了国内、乃至世界顶尖的海洋平台设计实力。振华重工与F&G进行一系列高端海洋工程装备的合作研发。公司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与各大高校合作,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机制,成功攻关近百个科研课题,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第三,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上海振华重工拥有8大生产基地,总占地面积1万亩,邻水外场面积达2千亩,拥有钢结构车间84万平方米,具备年产100万吨钢结构的制造能力。所属长兴基地地处长江口,地理优势得天独厚,拥有深水岸线长达5公里,承重码头3.7公里,是亚洲最大的重型装备生产基地。所属大南通基地定位于专业的海工装备生产基地,将打造成未来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海洋工程装备生产基地。所属南通传动公司具备年产精密减速器2万套的生产能力,配备国内最高端的精密制造设备,是亚洲最大的重型齿轮生产基地。该基地也是振华重工海洋自升钻井平台的核心配套件的制造基地。

坚持质量和信誉至上,依靠优质的服务,在海外建立了良好的企业信誉。不以低价、低端占领世界市场,而是通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从高端切入国际市场,改变了欧美等国家对中国制造的担忧和歧视。

公司产品质量已获得了众多世界高端用户的认可。其中包括马士基集团、ALLSEAS、三星重工、SMIT、SWIBER、MODEC、SOFEC、力拓、必合必拓、淡水河谷等。

第四:完善的关键配套能力。中国海工配套设备自配套率低于30%,大量依赖进口,核心配套设备自配套率甚至不足5%,这制约了装备制造企业朝高端发展。振华重工十分重视国产配套件的发展,通过消化吸收项目经验,加强自主创新。目前,公司已有多相核心海工配套设备获得突破。

振华重工在海工配套设备方面,目前主要有锚绞机、平台的抬升系统、锁紧系统、滑移系统、以及电控系统的开发研究;还包括船用吊机、行车、铺管设备、动力定位设备、波浪补偿系统等。特别是重型锚绞机产品,公司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完整的设计,施工和调试团队,并备有国内最大的500吨高塔试验台,在价格、交货期方面竞争优势明显。

第五:遍布全球的售后服务能力。振华重工视售后服务为产业链的拓展及公司品牌战略的保证,对所制造的产品提供高质量的售后服务。分布世界各地的售后服务团队,及备件仓库。24小时内及时了解并设法解决用户遇到的问题。同时,我们会将用户所回馈的意见及时反馈给总部设计研发部门,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对未来的产品进行革新改进。

第六:独一无二的远洋运输能力。振华重工所属船运公司,拥有远洋运输船舶22艘,4艘半潜运输船,能将产品整机运往全世界任何港口,使公司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整机运输能力的设备制造商。“振华29”半潜运输船完成中石油集团所属平台“中油海9”的装载,标志着公司成功打开海上石油钻井平台运输市场的大门。

第七:高效的投资融资能力。在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背景下,上游能源公司对其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更高的要求,应对于这种需求,振华重工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优良的信誉与各大银行紧密合作,为各类海工项目提供融资方案。振华重工也愿意竭尽所能,解放思想,拓展思路,与行业内各类企业携手进行上游领域的投资合作。

总之,振华重工在发展海工的战略上,不偏重于造壳,而是着力自主创新,着力在核心配套装备制造上突破。对此,我们将会投入更大精力和财力,潜心研究和开发此类海工产品,并着力获取更大的市场。为用户提供价格更合理、质量更高,更新的产品服务。

构筑完整产业链。振华重工一手抓港机,一手抓海工,利用两个市场周期的非同步性,有利于稳定公司营收,确保公司稳步增长。对于海工装备制造,根据振华重工规模大,业务广的特点,公司将强化优势,加强对完整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链的整合。完整的产业链有利于精简成本,有利于提升定价能力,有利于控制项目周期,更有利于为用户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

上海振华重工的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链已初具雏形。首先,由专业成熟的市场营销引领整个产业链。其次是,公司的核心技术研发力量:海工装备设计研发部门携手美国F&G公司,完善了振华上游设计产业链环节,为公司产业升级,进入高端制造领域打下基础;产业链下游、由物流运输、安装调试及售后服务构成。振华的远洋运输船队能保证安全及时的将各类海工装备运抵世界各地,而安装调试及售后服务也是振华重工由纯制造业向服务制造业升级转型的重要环节。通过良好的服务,不但能赢得用户的信任,塑造品牌形象,而且可以延伸服务产业,获取更高的利润附加值,并构筑完整的循环产业链结构。

构筑完整产业链是对制造业经营发展框架的塑造,振华重工各产业环节都致力于提高公司海工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并形成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全产业链的坚实基础,公司可以通过拓展产业链,来寻求新的经过增长点。随着产业链的完善,振华重工将逐步完成升级转型,向世界一流海工制造企业迈进。

三、上海振华重工海洋工程业务的发展目标。上海振华重工始终秉持精细制造的理念,为国争光的责任意识,永不懈怠的企业文化,将党和政府的关心,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作为奋进向上的动力,大胆创新,努力为国家荣誉而战。

根据公司十二五规划,公司十二五期间将坚持“科学发展、效益优先、转型提升、创新引领”的十六字发展方案。全面提升公司整体技术创新水平,为公司平稳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十二五末期,振华重工将形成成熟完整的组织结构,确保生产安全、提升产品品质,最终提升ZPMC的品牌竞争力,让中国的制造企业早日跨入世界海工装备制造业的先锋阵营。

上海振华重工将一如既往的发扬振华精神,延续“降本增效”的整个产业链并在一些海工装备配套设备上寻求闪光点,创出ZPMC的世界海工品牌。

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公司规模、效益、速度中寻求平衡点,寻求一条健康平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如果说科技创新是公司发展的灵魂,那么产品品质就是公司生存的命脉。公司将坚持打造海工装备精品的原则,通过和国内外先进海工企业的合作、优化管理,带领四万员工,艰苦奋斗,精益求精,将公司打造为“科技创新强、人才优势强、管理水平强、制造能力强”的综合类国际知名公司,在世界海工装备的舞台上,唱响中华乐章。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海工装备制造业更是攸关国家能源安全的支柱产业,期待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腾飞,使我国真正迈入海工造船强国之列。

由于时间关系,只能简单阐述以上这几个方面。若有需要,我们可以在会后再做交流。

谢谢大家!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魏家福:幸存者才是赢家
下一篇:中船九院总经理周辉:化解多重压力 深入推进多元化发展

我来评论已有0条评论,点击全部查看
我的态度: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