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登录 | 免费注册 |

上海船院院长胡劲涛:变设计为研究 变无需为有需
2012-8-20 11:11:19 来源: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网信息中心

“当前,造船市场处于深度调整期,而这正是我们变‘设计’为‘研究’的战略机遇期。要想实现创新突破,就要在市场战略上做强民船,做大海工;在产品战略上扩大中端,进入高端;在营销战略上以技术为引领,创造需求。”这是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学习贯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后对下一步工作作出的部署。该院院长胡劲涛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对科研院所而言,未来要取得新的发展,必须在基础研究方面多下功夫,而基础研究是要不断往里“砸钱”的,因此,科研投入必须要有长久的资金供应。提到该院今后发展的重点,胡劲涛肯定地说,绿色船型仍会是上海船院产品设计的主导方向,只有拿出好产品,才能拉动市场的需求。

   

“打响”海工
在全球船市一片萧条的环境下,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市场依然延续着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的热度,越来越多造船企业的战略重点已逐步转移至该市场。得益于海工装备建造需求的增加,上海船院的海工装备研发与设计业务近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今后几年,我们还会在这一领域‘发力’,展开大规模的项目研究。”胡劲涛强调。
在拓展海工业务方面,上海船院是具有前瞻性眼光的。早在上一轮船市鼎盛时期,其就把海工装备研发与设计列为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并于2008年专门成立了海洋工程部,加大研发力度,通过联合设计或承接海洋工程核心项目的二轮设计,锻炼培养技术人才,建设了一支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精通海工设计技术的专门队伍,为之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近年来,上海船院在海工领域的业绩有目共睹:成功设计了“南海4号”自升式钻井平台的改建方案,顺利完成了4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的方案论证和现场施工配合,成功完成了30万桶圆柱型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的结构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自行开发了12类海洋工程辅助船,其中,有亚洲最大的3万吨导管架下水驳、亚洲最先进的8缆物探船,开发出我国第一艘1万千瓦油田守护船、第一艘8000马力多功能三用拖船、第一艘小水线面油田交通船、第一艘综合检测船、第一艘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第一艘多功能潜水支持船等。这些产品为上海船院在海工领域打响了设计品牌。
“与造船企业‘结对子’进行合作开发,也是我们近年来取得较大发展的原因之一,而且,很多项目已经见到了实质性效果。”胡劲涛表示。自2008年开始,上海船院与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进行了亚洲最大的5万吨半潜船的设计和建造;之后,其与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深水铺管船和海工辅助作业船。“最近,我们正在与广州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就深水勘察船开发、设计和建造进行研究,这个项目的前期工程是与船东方面合作,设计工作由我们完成,现在项目还在不断推进之中。”胡劲涛说。

 

“扎根”研究
研究与设计并重是上海船院多年来始终坚持的发展原则,尤其在基础研究方面,其从未有过松懈。“即便是在船东只看重船舶建造的船市火爆时期,我们也没有放弃对研究工作的执着。”胡劲涛说。当时,该院利用火热船市的支撑,加大了对船型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通过大力研究日本和韩国的先进船型,掌握了新的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开发出了一系列节能环保型船舶,并在当前的低迷船市中仍然陆续接到了船东的订单,很好地体现了研究与设计相结合的价值。 
经过多年的投入,反复的试验,现在,上海船院的基础研究工作成果颇丰。由该院研究设计的某大型船舶的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较同类型船舶降低了20%,不仅提前达到了国际海事组织(IMO)对船舶能效的要求,而且为船东留出了余量,使得相关船舶能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符合国际新标准、新规范要求。胡劲涛表示,上海船院通过持续关注船舶的节能减排,已在单个船型上取得了成功,今后其将广泛应用这种研究设计办法,使这种优势扩展到其他船型上,为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打下扎实的基础,也为中船集团公司“调结构、转方式”提供有力的支撑。
“船舶设计与船舶研究互为一体、不可分割。如果说船舶设计是表象,那么,船型研究就是本质。”胡劲涛指出,研究成果的价值必须在具体的设计应用中得到体现,而设计应用的发展也必须得到研究成果的大力支撑。
当然,开展基础研究必须加大投入。“现在的设计与以前的‘抄抄改改’完全不同,我们设计的船舶各项指标必须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新规则、规范要求的水平,体现在载重吨位和油耗等关键指标上,尤其明显。我们设计的船舶比国外设计的船舶差在推进效率上,在同等时速推进的条件下,我们的船舶燃油消耗但凡比标准要求差0.1吨,就意味着我们在市场竞争中一点机会都没有。因此,在科研创新的过程中,压力最大的是基础研究。我们必须拿出‘真家伙’来支撑指标实现,而这需要‘真金白银’。”胡劲涛说。虽然,上海船院这些年来相对比较重视基础技术研究的投入,其投入的研发经费已占到总收入的10%以上,在各船舶科研院所中处于领先位置,但是,研究与设计不同,需要源源不断地投入。“现在市场不景气带来的压力使我们没有过多资金投入,也不敢投入太多。如果科研投入没有一个长久的来源,科技力量的提升只能是个‘传说’。”

 

“创造”需求
“虽然最近两年市场萧条,但基本还处于船东‘大出血’时期,船厂只是‘小出血’,科研院所的苦日子更是还在后头。”胡劲涛表示,在当前市场“冰封”之时,与其拉动市场需求,不如拉动船东心理需求。“对我们来说,最好的拉动需求的办法就是研究船东的潜在需求,主动拿出引领市场的设计指标,为船东设计出符合未来市场需求的船型。”
“萧条时期,设计为王。”胡劲涛认为,设计的最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创造需求,尤其在当前需求疲软的时候,设计出的高效能、高水准船舶会对船东形成心理冲击,拉动其心理需求,引导性地变“无需求”为“有需求”,也就是说,当市场暂时陷入“零需求”僵局的时候,富有创意或者创造性的设计能够将一些潜在的需求激发出来,变为现实需求。经过市场调查,“油耗”和“成本”是当前船东在船型开发方面最为关注的焦点,自然应该成为科研院所和造船企业创造需求的重点。
目前,上海船院开发的一些船型在指标上已经赶上了日本和韩国,对船东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开发的绿色船型‘海豚’系列散货船,已经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在不久前的希腊海事会上,很多国际主流海事媒体都对该船型给予了高度关注。”该型船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成熟技术,具有能耗低、安全可靠、操作灵活及便于维护等特点,可满足未来一系列节能、减排、环保等海事新规的要求。
“通过开发新船型,我们成功帮助造船企业创造出需求。目前,广州文冲船厂有限责任公司和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开始承接‘海豚’系列散货船、中小型集装箱船等船型的订单。”胡劲涛介绍。
“船市红火的时候,船东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船厂是否有空余的船位上;而当船市低迷之时,船东的注意力便转移到了船型的节能环保等层面上。”胡劲涛告诉记者,科研院所应时刻关注船东注意力的转变,跟上他们的节奏。
不久前,上海船院与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3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船基本设计和详细设计合同。该船建成后,上海船院将拥有该船型设计的自主知识产权。这是我国首艘中小型LNG运输船,也是全球舱体最大的C型LNG船,是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型船舶。上海船院的设计水平将因此再上一个高度。“今后,我们必须与韩、日对标,加大两级研发力度,明确两级研发船型的定位,持续开展船型开发、优化工作。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努力推出更加贴近船东需求的新船型、精品船型,进而为船市回暖做好技术储备。”胡劲涛说。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魏家福:幸存者才是赢家
下一篇:解读: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7月指数

我来评论已有0条评论,点击全部查看
我的态度: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