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装备制造企业财务半年报的全部出清,今年上半年发展放缓的形势已是不可逆转,且看今年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内燃机及零部件展览会,已经有了淡淡的萧瑟之感。
但正如一位企业家的话,再坏的市场也有发展好的企业。在冷清的展会背后,却早有实力强大的企业在鼓动着复苏的暗流,比如今年展会的主赞助商––卡特彼勒 (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卡特彼勒)。 展会现场,卡特彼勒醒目的黄黑色标志和宣传材料随处可见,昭示着这个国际装备巨头在逆境中的淡定和信心。 也正如同卡特彼勒技术研发 (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孙晓波所说,卡特彼勒经过87年的发展,从1925年第一台柴油机应用于农业机械,到从零部件、燃油系统、电喷、电子自动控制、遥控技术以及驱动系统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集团企业,靠的绝不仅仅是运气或者其他虚无缥缈的东西。 孙晓波告诉记者,卡特彼勒之所以能够在内燃机领域、在中国市场创造不逊于在工程机械领域的辉煌成就,归根到底在于两点,一是灵活的本地化策略;二是坚持不懈的技术创新和全球领先。 本地化 以 “万变”应万变
要看到卡特彼勒本地化生产的成果,首先要清楚他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孙晓波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卡特彼勒在中国的发展基本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上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建交,从第一批产品––38台管道设备销往中国开始,卡特彼勒设备开始进入中国。 第二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实现技术转让,接受转让的12家企业中的一部分企业已在行业中占据领先地位。 第三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内建立生产设施,第一家就是徐州的挖掘机厂,该厂现在已成为卡特彼勒 “旗舰级”的制造工厂。 第四个阶段,也就是现在,在国内建立了完整的经营模式,从金融租赁、再制造、物流、研发等全部业务都在中国开展。 据记者了解,目前,卡特彼勒在中国有18家工厂,4个研发中心,3个物流中心,另外还有8家工厂正在建设之中。 从产品销售到建立全套商务模式,卡特彼勒在中国的本地化发展可谓稳扎稳打、扎扎实实。 孙晓波在演讲和专访的过程中,反复提到卡特彼勒在本地化过程中的非常注意的几点问题。 首先是卡特彼勒对各国、各地区不同排放法规的重视和深入理解。 孙晓波说,在西方,无论是政府、企业、公众还是媒体都非常关注发动机的排放、环保问题,作为一个内燃机企业,卡特彼勒在世界各地都感受到很大的压力。 根据不同的发展状况,各国对于排放有着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各国政府对于法规的执行程度也不一样。基于各国不同的发展阶段,卡特彼勒在考虑产品战略时,就利用不同的发动机研发平台。 就实际情况来看,中国正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发展,也就是中低排放阶段,那么卡特彼勒在进行产品开发时,就要因地制宜,重点开发代用燃料类产品,比如天然气、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类产品,提高动力密度,减少发动机尺寸、重量,降低成本,提高燃油经济性。 孙晓波举例告诉记者,在美国或者西欧市场,燃油经济性本身就很好,所以卡特彼勒在中国市场的努力就集中于降低油耗,通过在中国本土开发不同的动力等级,在满足法规的情况下,通过调整燃烧、排放乃至于整个燃油体系的调整,来提高燃油经济性。 其次要考虑中国客户的实际需求,不能过分超前也不能落后,用户经济实力、运行模式和当地工业基础,包括油品、基础设施是否达到要求,都在技术开发的考虑当中。 卡特彼勒在美国生产的符合第四阶段的产品,是非常先进但也价格不菲,但是就目前中国市场的情况来看,国内用户一是不能承受这么高的价格,二是也不需要那么多操作上的设计,如何实现本地化? 孙晓波给出了答案,卡特彼勒的中国研发中心首先会把机器解体,研究部分可以减少,同时,所有零部件争取实现国产化。 在此基础上根据客户要求重新设计,不是简单的国产化、也不是简单的设计,而是完全根据用户需求量体裁衣,就保证了这类新产品投入中国市场的时间至少缩短一半! 而作为卡特彼勒旗下的著名发动机品牌,珀金斯在本地化方面也成绩不菲,据珀金斯发动机有限公司营销总监贝世礼描述,对于珀金斯产品的本地化率,到2013年的目标是85%,目前已经达到80%左右,达到既定目标指日可待。 贝世礼告诉记者,根据卡特彼勒的全球战略,珀金斯公司会继续加大国产化力度,不断增加发动机的国产化比例,更多的开发出适合中国的全新产品。 孙晓波还特别指出了卡特彼勒本地化的一个突出表现,那就是研发中心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比如,卡特彼勒技术人员分布以北美、亚洲、西欧为主,北美有6个研发中心、2个实验厂,而中国有4个研发中心、1个实验厂,可以看出,中国市场越来越重要,在未来,卡特彼勒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和生产设施还会进一步增加。 目前的卡特彼勒无锡研发中心,有7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在其中服务,植入了整套的研发设施,配置了最高可到4000马力的发动机试验装置,搭配了完整的燃油实验室、翻转实验室、化学实验室、液压实验室等,几乎包括了整机开发的每一个领域。 技术领先 手握利器不懈怠
从一项数字上就可以窥见卡特彼勒对于全球技术领先的执着。 不管经济形势如何,卡特彼勒每年的研发投入都在增长,在2009年经济危机时,投入还达到了14亿美元,按营销比例计算接近5%,2011年更突破性的达到23亿美元。 孙晓波认为,如此之大的技术投入对于卡特彼勒这样的企业来说是完全必要的。 在新技术开发方面,卡特彼勒永远处于工作状态,研发中心根据客户、行业以及政策法规的要求,选择有长期战略的项目进行研发,研发大概需要2~4年的时间,新产品导入也大概需要相同的时间,所以说,从一开始制定产品研发战略到最后进入市场可能需要4~8年不等的时间,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支撑,大量资金额投入就不可避免。 在孙晓波看来,卡特彼勒全球技术领先的地位除了要归功于巨大的投入之外,还要依赖于全球性的技术发展战略。 一方面,卡特彼勒拥有全球性的技术策略,那就是保证世界领先,制定策略本身就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会根据经济走向和市场法规的走向随时进行调整,保证技术领先行业5~10年。 另一方面,卡特彼勒对全球产品生产、研发的管理是以每一个产品体系为管理线的,由全球产品经理来进行管理,通过全球的研发资源,通过不同区域的客户支持设施,来为全球用户提供最好的产品支持。 孙晓波自豪地说,卡特彼勒在全球有超过1万名的技术人员,去年一年就申请了700多项专利,其中有一部分是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开发出来的,到目前为止,在全球范围内,卡特彼勒仍然还有6000多个专利是有效的。 “我们并没有躺在过去的成绩上睡觉,而是每年都有新的专利产生,来扩大卡特的知识产权度。”孙晓波说。 重视人的作用,也是卡特彼勒技术领先的秘诀之一。 孙晓波坦陈,再好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如果没有人来研究、投入的话,都是没用的。 卡特彼勒对于人才的录取有着很高的要求,在毕业生招聘方面,卡特彼勒已经与国内几十所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对于在美国留学且有志于回到祖国的华人学生,卡特彼勒也是非常欢迎的。一些毕业生进入卡特彼勒,就会被安排参与有着50年传统的工程师轮岗计划,在1年时间内,没有具体的工作任务,主要学习、认识卡特的文化、产品,培养一个重质量、重程序的理念。 针对中国的工程师,卡特彼勒还专门制定了培训计划,在1年时间内,把他们送到美国、欧洲的研发中心、工厂进行培训,确保不会水土不服,另外,通过卡特彼勒在美国的华人雇员协会,对国内的员工进行培训,通过电话、网络,随时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形式,卡特彼勒已经培养出了几百对的一对一的互助小组。 孙晓波告诉记者,针对员工相对比较年轻的情况,怎样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年轻的员工进来后,除了要帮助他们学习卡特彼勒的技术,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语言能力之外,还要关注他们的生活,每周组织各种各样的球赛。 而对于有孩子的员工,留住他们更为重要,因为中国文化很重视下一代培养,所有员工进入研发中心必定解决户口,保证孩子能够进入他想要进入的学校,这样,员工就愿意留在卡特。 据记者了解,同行业企业平均离职率是12%,而卡特彼勒的离职率只有2%,如此之低的离职率为公司省去了大量资金,也保证了技术研发的稳定性、延续性。 孙晓波总结说,要开发出在21世纪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就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了解客户需要什么,他们服务什么样的市场;二是了解法规、政策的要求,制定不同的发动机平台;三是要有全球一流的技术、研发的战略,一流的研发、制造的设施,更要有一个致力于工作、有奉献精神的、有高水准的员工团队。 在这三个方面,卡特彼勒始终处于一个先行者的地位。 未来发动机的发展趋势,必然是低能耗、高效率、单位重量动力密度高、燃油经济性高、油耗低的产品日益占据主流地位,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但是卡特彼勒无惧挑战。 孙晓波说,竞争对卡特来说是有利的,中国市场的竞争给卡特彼勒带来独特的挑战,卡特彼勒的优势在于全球性的技术开发体系,几千多个专利,强大地技术储备,强大的技术知识产权,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就对其进行本地化改造,对于国内市场,卡特彼勒始终充满信心 |
本地化+技术领先 卡特彼勒“动力”强
2012-9-26 17:48:52 来源: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网信息中心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常州润泰船用配件有限公司落户金坛
下一篇:航运业萧条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