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日前发布的2014年江苏船舶工业主要经济指标表明,江苏省船舶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532亿元,占全国船舶工业的40%;利润为197亿元,占全国船舶工业的75.3%,创历史新高。通过与周边省市造船盈利能力对比分析发现,2014年,江苏全省造船业平均每吨位盈利能力是上海的7.8倍、辽宁的2倍、浙江的1.9倍。在全球航运市场依旧低迷、航运企业亏损严重以及船舶工业利润大幅下滑、部分企业出现亏损的形势下,江苏船舶工业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 重视科研创新并实实在在地加大科研投入,是江苏船舶工业利润创新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新船型研发使得江苏船舶工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散货船的比例不断下降,高端绿色环保船型占比稳步提升。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总装化造船模式的建立,近年来江苏省造船技术和管理水平实现了跨越式提升,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创新研发能力不断增强、造船效率迅速拉升,一些船型的建造周期已接近日韩水平。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即使依然处于船市“阴霾”期,江苏骨干船舶企业依然成功克服交船难、盈利难、转型难、融资难等诸多困难,在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实现利润等经济指标方面保持位居全国前列,并已经初尝科研创新为企业带来的甜头。据了解,随着我国船舶工业调结构、转方式步伐的加快,江苏越来越多的船舶企业认识到没有研发创新能力就没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真正投入潜心做研发、埋头抓管理、静心提工艺的工作中,江苏船舶工业也朝着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品结构更加优化的方向发展。 盲目入市也曾走过弯路 “现在去船企,询问最多的就是工人工资有没有按时发放,现场作业工人有没有佩戴安全帽,企业是否正常运转等事情。”江苏灌南船舶园区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很多企业运营困难,维“稳”成为头等大事,最怕拖欠工资、安全事故这类事件发生。记者了解到,7年前,这里的园区还是一派火热的基建景象,园区的负责人每天忙于接待前来洽谈投资的客商,工作的重心也在招商引资方面。如今,灌南船舶园区起初投资成立的20多家船企只剩下4家。许多小船厂大门紧闭,厂区内闲置的门吊、生锈的钢材、荒废的岸线透露出衰败的迹象。 在船市上一轮发展高峰期,大量资金涌入造船业,我国沿江沿海区域出现数量众多的船舶企业,江苏省船企规模一度扩张到1000多家。新建的船企大多底子薄,无正规的审批手续,而且80%是“外行入市”。 在船市高峰期因盲目入市、规模迅速扩张而带来的弊端近年来逐渐显现。一些企业不仅产品结构单一,而且因“速成”效应导致企业“内虚”。具体表现在管理粗放、生产效率低下、工艺工装落后、成本控制能力差、企业接单能力弱等。最突出的则是科技研发水平低下,研发投入力度不够,研发人才奇缺。 南通一家民营船企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企业成立时间短,技术积累少,加上在船市高峰期忙于接单生产,对产品研发工作几乎没有投入。尽管借船市火爆期大赚了一笔,但随着船市日益萧条,企业的产品越来越没有市场。记者发现,类似这些企业均存在以下通病:一方面,产品附加值偏低、市场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技术储备有限、产品研发和船型设计能力缺乏。当被问到企业今后有没有加大研发投入的打算时,这位船企负责人很无奈地告诉记者,即使现在投入资金去“恶补”当年欠下的账,也不能解燃眉之急。更何况,民营企业当前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根本留不住高端、成熟的研发人才。 “如今再去走访这些企业,着实让人心痛。”江苏某船舶园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经过行业主管部门调控和市场优胜劣汰,初步估计,目前江苏全省仅有100多家船舶企业处于正常运作状态。他表示,当前行业洗牌还没有结束,未来,能够存活20多家船企已是幸事。 细分市场差异化发展成效显 通过优胜劣汰,江苏省船舶工业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逐步实现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的发展模式转变。 梳理发展脉络可以发现,江苏船舶工业当前整体运行质量依然保持全国领先,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第一,有多方面的原因:江苏拥有长江最好的岸线;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迅速;船配业相对发达,近1000家船舶配套企业不仅实现了本土化配套服务,而且产品远销国内外其他地区;江苏省政府及金融机构的支持促进了江苏造船业稳步发展。目前,江苏造船业的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江苏造船完工量前10名的企业占该省总造船完工量的81.3%,比全国高出30.7个百分点;前20名企业造船完工量占该省总造船完工量的97.2%,比全国高出25.6个百分点。 在过去的一年中,江苏骨干船企在做好成熟船型订单承接工作之际,加快新船型的研发、储备和订单承接,把“零星建造”做成“批量建造”,把批量船做成品牌船,不仅在三大主流船型上努力争取订单,而且在细分市场上找准定位,斩获颇丰。 从江苏南通、扬州、泰州三大造船基地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规模化、专业化、系列化的现代造船模式已初步形成,具备了除豪华邮轮外所有船舶的建造、设计能力,特别是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三大造船基地的产品基本覆盖了从近海到深海的所有种类,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江苏新扬子造船有限公司、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镇江船厂(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优秀的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凭借他们的特色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乘风破浪。 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研制的“海豚型”散货船、中航鼎衡造船有限公司研制的2.5万吨不锈钢化学品船等都在各自的细分市场表现不俗。在散货船产能过剩的背景下,部分船企逐渐减少建造散货船的比例,把重点放在滚装船、化学品船和重吊船等特种船的建造上。同时,面对市场竞争激烈、船价低位徘徊的形势,江苏船舶企业还切实加强成本控制,做好成本构成分析工作,建立船东询价、报价的快速回应机制,做到报价准确,反应快捷,以把握机遇抢夺订单。 “江苏船舶工业取得的成绩固然令人欣慰,但目前市场依然低迷,船企还需继续做好过‘寒冬’的准备。”中国船级社江苏分社总经理范强表示,虽然江苏省骨干船企2015~2016年的生产任务基本饱满,但整个船舶行业仍在低位徘徊,企业经营风险仍在加剧,今年年初以来江苏各船企接单情况不尽如人意,2016~2017年以后的生产还十分堪忧。范强分析,这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煤炭、铁矿石等大宗货物的需求量急剧下降,进而影响海上运力需求下降。二是造船产能过剩,供大于求。亏本接单、饮鸩止渴式的恶性竞争时有出现。三是油价大跌,导致海工装备和海洋工程辅助船的市场需求相应下降,航运企业对淘汰高能耗船舶不像从前那么迫切,船舶更新换代的步伐减缓。 创新研发转型升级“必修课” 要想在未来市场立于不败之地,江苏省的船舶企业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转型升级,而转型升级首先就需要科技创新。如今,越来越多的江苏船企将创新研发作为应对困局、顺利跨越“十三五”的利器。2015年,江苏省将自主品牌船型研发、特种船型产业化、液化天然气(LNG)燃料船研发等列为了重点推进领域。 “没有被淘汰的产业,只有被淘汰的产品。”江苏新世纪造船集团副董事长朱炳康表示,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形势,企业只有不断研发出符合客户需求、符合发展需要的新品,才能赢得订单,赢得市场。为此,新世纪造船将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不断推陈出新,优化产品结构,加大研发力度。该公司正依托企业自有的上海设计研发公司和内部技术力量,设计研发更环保节能、符合船东需求的新优船型,以适应市场、抢占市场。 扬子江船业集团一直实施“科技兴企,科技强企”的发展策略,今年,该集团将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计划投入5亿元用于研发超过5个高技术高附加值新船型,把研发承建节能减排型14000TEU集装箱船作为重点,进一步增强扬子江在超大型集装箱船领域的地位,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全面加强技术优势,引领市场新需求。 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则将加强对安全节能、绿色环保船型,特别是LNG船、液化石油气(LPG)船及双燃料船的研究与开发,力争在化学品船、双燃料船市场取得新的突破。 扬州大洋造船有限公司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皇冠”型6.3万吨散货船的基础上,与日本三菱重工合作,将推出8.2万吨高性价比散货船。该船安装三菱重工研制的节能装置和螺旋桨后,推进效率极高。与此同时,大洋造船还在自主研发12万吨级散货船新船型,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江苏省下一步将在做强造船业、加快发展海工装备制造的同时,大力开发自主品牌配套产品,不断提升配套产品的竞争力,提高本土产品的配套率,降低造船成本。而江苏的优势骨干船企只有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锐意改革,激励创新,积极探索发展新道路、新模式,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继续保持优势,继续勇立潮头。 |
江苏船舶工业驱"霾"扬帆
2015-4-28 8:58:03 来源: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网信息中心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谨防受骗:某展览公司假冒上海海事展工作人员进行诈骗!!!
下一篇:三星重工获2艘Cardiff苏伊士型油轮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