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工装备扶持政策密集发布,是否会引来海工装备的井喷?
2015-6-19 14:42:41 来源: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网信息中心
放眼全球,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共识。随着国家南海战略全面铺开,引进海工对于服务国家战略意义非凡。同时,随着浅海勘探不断接近饱和,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正不断向深水拓展。恰逢近年来海工扶持政策频频发布,是否会引来海工装备的井喷?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领域将大力发展深海探测、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装备及其关键系统和专用设备。推动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的开发和工程化。形成海洋工程装备综合试验、检测与鉴定能力,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突破豪华邮轮设计建造技术、全面提升液化天然气等高技术船舶国际竞争力,掌握重点配套设备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设计建造技术。
一、政策密度 2012年至2015年间,国家及部委共发布了六条重要指示,表明船舶、海洋工程为重点行业。同时省级及地市也发布相关7条信息为海工市场助威。从消息发布时间来看,2015年是海工扶持政策发布较为密集的一年。
二、会议节点 今年的海工信息交流会议次数也较多。6月25日,8月26日,10月29日,分别有国际级海洋工程论坛。
三、政策分析 长期以来,深海工程装备的设计研发是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的瓶颈,国际市场上的深海开发装备制造领域一直被几大海洋油气开采巨头垄断,核心技术也掌握在国际巨头手上,中国需要的海工装备几乎全靠进口,海军近海防御的政策也无力保障南海主权。在此背景下,海工装备成为未来重点发展行业之一。 早在2012年,国家即提出“海洋强国”及海工装备发展的大战略,而《中国制造2025》更细化了海工装备的发展方向;地方层面,拥有强大海工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的山东、上海、辽宁、天津、武汉等均提出了海工装备发展目标;军工方向,《国防白皮书》提出优先发展海军,从近海防御转向远海机动,军民融合、军工改制及资产证券化等政策相继出台。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海洋 工程装备制造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其中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达到20%;到2020年,年销售收入达到4000亿元以上,其中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达到35%以上。《规划》还提出,重点打造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三个产业集聚区,2015年销售收入均达到400亿元以上。 从政策密度与战略级别、金融机构的支持及国际专业会议召开频度明显看出,海工装备领域尤其在深海资源勘探与开发、海洋军事装备领域未来存在重大机遇。
四、结语 中石化上海海洋石油局海工首席专家冯勤博士表示,比肩美国和欧洲,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三大海洋工程装备中心。在海工装备制造方面,中国突出优势除了庞大的市场需求、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卓越的制造基础外,还有人才、产业集群、前沿科技、国家支持和配套服务等优势。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国际油价一直在低位徘徊,目前海工行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甚至不乏长期看空海工市场的观点存在。中国海工装备高端产品方面几乎还没有突破性发展,海工配套国内与国外在技术和制造上仍存在巨大差距。且前几年造船业一窝蜂上导致的产能过剩至今仍未化解,导致目前大批船厂经营维艰甚至倒闭,海工装备是否会重蹈覆辙?
|
运能过剩 价格战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ABS入级中国造2座海洋装备
下一篇:夏船重工又一艘8500卡汽车装滚船出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