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有色金属产业园,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厂房并不起眼,在一个路口拐进去到企业大门的时候,甚至连公司名称都没有。就是这样一家并不起眼的企业,却是目前国内海洋工程设备企业里的佼佼者,其合作企业几乎是清一色的龙头企业,包括中石油、中海油、中船重工等公司的下属公司。 “上市新三板对企业帮助非常大,目前公司正在进行股票发行,半年后公司就会有很大改变。”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平平说,目前公司在国内同行中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在引入资本后,公司发展将进入快车道。 值得期待的是,目前精铟海工正在里水建设总部基地,预计明年投入使用,同时也是企业的研发基地。未来,包括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和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等将会在南海进行生产。 资金成企业发展“拦路虎” 用“高、精、尖”来形容精铟的产品并不为过。无论在会议室的展示产品还是在调试组装车间里面,大型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设备都是普通市民鲜有接触的。 “通俗来讲,我们生产的设备就是石油钻井平台上的各种产品,包括升降系统、锁紧系统、滑移系统等核心产品。”吴平平说,由于准入门槛高,目前精铟海工在国内竞争者较少,处于相对“垄断”地位。 同样,精铟海工的创始人均是曾在海洋相关行业从事技术研发。以董事长李光远为例,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金属材料专业,曾供职于广州文冲船厂。而吴平平则曾经就职于广东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和招商局友联船厂(蛇口)有限公司。 “我们之前都是在不同企业工作,因为攻克一个项目大家临时组合起来,后来就一起出来创业。”吴平平说,这个行业技术和专业性要求都很高,一般的技术人员难以进入。 即便处于相对“垄断”地位,但随着国家对海洋工程越来越重视,这个曾经的隐形行业逐渐被公众关注。2013年7月,国务院曾发文《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鼓励我国船舶产业尽快实现产业转型,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发展钻井平台、作业平台、勘察船、工程船等海洋工程装备。 与此同时,备受公众关注的中海油建造的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正式开钻,更是标志着中国海工装备行业向深水(300米以上水深)迈进。 “由于国家政策的引导以及海洋油气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国内众多大型船舶企业陆续加入海工装备行业,现阶段我国海工装备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成长阶段。”吴平平说,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目前正处于发展“风口”,企业被行业快速发展推着走,然而,资金却成了企业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目前公司的发展资金都是几个股东的自有资金,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借款,融资渠道较少、融资成本相对较高。”吴平平说。不仅如此,精铟海工的下游行业需求旺盛,同时客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精铟海工需要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研发投入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并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让吴平平觉得无奈的是,由于合作伙伴都是“巨头”,而精铟海工2014年的营业额只有1亿元,往往行业内一张普通的5000万元订单对于这家民企来说已经很大。“我们的客户倾向于选择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有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及优质售后服务的供应商。”吴平平说。 另一方面,由于海工装备制造商与下游客户的结算周期一般较长,在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制造商垫资生产。因此资金实力成为目前进入该行业的壁垒之一。在体量小和企业发展跟不上行业发展速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下,走上市之路进入资本市场成了精铟公司的一个新的目标。 国内没有真正竞争对手 事实上,早在2012年,精铟海工的管理层就开始进行股改并筹备到主板上市,然而就在精铟准备就绪之际,IPO就暂停了一年多。这曾一度让精铟海工有点沮丧,直到2014年新三板启动,他们发现新三板也能很好满足企业融资的需求。2014年10月,经公司所有股东一致表态,精铟海工决定冲刺新三板。 在今年4月30日正式在新三板挂牌后,精铟海工开始着手股票发行。该公司发布的公告显示,此次融资意向发行不超过625万股(含625万股),融资额不超过1亿元(含1亿元)。 “希望借助此次上市,公司能成为广东在该行业真正的龙头企业。”吴平平表示,目前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的竞争还不是很充分,面临的竞争对手都是国外的,国内并没有真正的竞争对手。 这与行业的特性密不可分。目前国内海工装备行业的参与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如中石油、中海油、中船重工等大型企业下属的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其产品主要为集团内部采购;另一类是与精铟海工一样的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此类企业具有灵活的体制和市场化的管理,已经成为海工装备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民营企业最大的一个优势在于灵活。”吴平平认为,目前国内有不少研究机构具备技术研发能力,但是他们往往受制于体制,很难创新突破。他举例说,一般海洋工程一个项目产品的研发要2到3年时间,而且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漫长的研发过程和资金投入在国有体制内相对受阻。 人才壁垒是进入该行业的另外一个门槛。海工装备行业作为一个专业度极 高的领域,其市场研究、市场策略制定和执行、销售管理等方面,都需要专业的人才和高效的管理团队,新设企业难以迅速建立。 据悉,目前精铟海工员工总数为90人,大部分都是与技术相关人员。“因为无论是生产、销售、技术研发还是管理人员,都是专业技术人员,因为所有岗位都必须要专业人员才能胜任。”吴平平说。 “我们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竞争者,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快自主研发的步伐。”在吴平平看来,比别人快一步是保持领先的最好途径。据悉,目前精铟海工主导的自升式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桩腿锁紧系统的研制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12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及2012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目前公司共取得10项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 风电安装平台将成新增长点 即使是属于高科技产业,但是对客户的依赖性太强成为精铟海工未来发展的一大隐患。由于所属行业特性,目前精铟海工客户群体主要为中石油、中海油、中船重工的下属公司,包括渤海装备、宝石机械、中海油服、大船海工等。以2014年为例,精铟海工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额占营业收入比例在90%以上。 “这个风险我们已经意识到,从2014年开始,精铟海工决定将业务拓展到海上风电安装维护平台的建造、运营中,服务于即将兴起的海上风电场安装及运营维护市场。”吴平平说。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精铟海工已经与国内著名风电产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书》,双方约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建造专业自升式风电安装平台、风电场运营 维护、海上风电场开发建设等方面紧密合作。 “未来,风电安装平台将是精铟海工业绩新的增长点。”吴平平说,目前精铟海工委托建设公司完成海上风电运维平台的设计工作,首座平台预计2016年底投入使用。 吴平平这一自信显然是来自巨大的市场支撑。据国家发改委规划,2014—2016年,全国将有1052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场建成投产,到2020年,全国将建成3000万千瓦规模的海上风电场,届时,风机将陆续进入五年质保期,进入运维阶段。 而按照目前海上风机安装平台的平均价格35万元/天的日租费率来匡算,精铟海工风机安装平台投入使用后,5年内的租金收入将达到5.5亿—6亿元。 “海上风电机组的运行要求有非常高的安全性和稳定的可靠性。”吴平平说,在实际工程中的海上风电场,由于受海上盐雾、潮湿、台风和海浪等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相关的易损件失效比陆上发生快,机械和电气系统故障率大幅上升,导致检修维护的频次加快。 目前,精铟海工正在和国内外风电制造商接洽签署战略联盟合作协议,拟结合精铟海工对海工装备建造、使用,特别是对海工平台操作使用的经验,针对全国尤其是在广东区域海上风电场建设、维护、运营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精铟海工投资建造的风电安装维护平台将为这些海上风场提供风机安装服务和为已经完成安装的风场提供运营维护服务。 从“赖”在佛山到“钟情”佛山 70%配套加工在佛山完成公司所有股东都不是佛山人,创业之前也不在佛山工作,精铟海工为何选择在佛山创业? “其实最早创业时候我们是在深圳和广州,但是当时很多零部件加工和测试都要专门来到南海佛山进行加工。”吴平平说,佛山的配套和加工能力很强,他们以前有些产品在渤海湾那边都要专门运到佛山进行加工再运回去,虽然物流成本很高,但是一定要运过来这边。 甚至目前公司的所在地,也是精铟海工当时“借”回来的。“公司所在地的老板以前是我们的一个加工商,我们直接在这里检测加工,后来他干脆把地方让给我们了。”说起这段历史,吴平平笑说他们是“赖”在这里不走了。 “在里水的总部,我们将会建成23层高的总部研发基地,这对于制造企业来说是少有的。”对于明年即将落成的新总部基地,吴平平言语中尽是期待。虽然新的调试组装车间并没有他们预期的面积大,也有其他地方“挖”他们走,但是精铟海工仍然选择留在佛山。 吴平平说,佛山的老板资金充裕,他们愿意购买先进精密的数控设备,但是技术工人却很难达到要求。鉴于此,大部分的外协加工仍然需要精铟海工定期安排质检员及工程师到现场进行监督、检验,包括加工工艺制造甚至程序的输入设定等都要协助,才能保证品质。 但随着产能的增加,佛山本地的企业开始满足不了需求,一些外协加工需要发包到外面去,但是仍然有70%是在佛山加工配套完成的。以2014年为例,给精铟海工外协加工的前五家企业里面,有三家是佛山的企业,包括佛山市沥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而这三家企业占到前五家企业份额的70%。 “接下来我们会考虑对一些核心的加工企业进行并购,随着企业的壮大发展,我们很难再长期派人下去监工,而一些核心零部件生产还是要自己掌握。”吴平平说,加工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设备,还有技工人才,比如德国不仅设备工艺精湛,他们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关键。他表示,目前精铟海工与广工大西安石油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而在未来里水的总部基地,他们将会在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上申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精铟海工——不起眼的企业,行业的佼佼者
2015-6-9 13:59:52 来源: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网信息中心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中国造船业界面临史上最大危机
下一篇:龙头带动珠海高栏海工装备集群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