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登录 | 免费注册 |

“管理提升·中远精益管理行”南通中远川崎创新引领跨越式发展
2012-5-14 9:34:06 来源: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网信息中心

自金融危机以来,来自全球航运业的寒风也吹到了造船业。运力和产能过剩始终困扰着全球造船产业。同时船舶新标准、新规范层出不穷,人民币升值,造船成本持续上涨等不利因素也给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不少企业陷入了“订单荒”和“资金荒”,甚至有船企破产。但南通中远川崎却靠精益管理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在寒冬里感受春天的温暖。

2009年8月8日上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中文简称:南通中远川崎,英文简称:NACKS)迎来了一位特殊“访客”。尽管每天都要接待来自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考察团、参观团、学习观摩团,但温家宝总理的到来引来巨大的轰动,令船厂员工感到格外激动。在金融危机影响到实体工业发展之际,温总理十分关心被誉为“现代综合性工业之冠”的船舶业的发展。在江苏调研期间,他专门视察了中远集团旗下重要造船基地——南通中远川崎。

在听取了南通中远川崎发展情况汇报后,温总理脸上露出了微笑,他语重心长地勉励公司员工,“大家要坚定信心,在产品结构上下工夫,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技术方向,靠实力开拓新兴市场,靠创新赢得空间,中国造船业一定能够走在世界前列。”

时至今日,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增长方式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技术创新则成为产业调整的关键和根本动力。

在当前“交船难、接单难、融资难”三重压力下,中国船舶业步履维艰。然而,在这样严酷的市场环境下,南通中远川崎却凭借技术领先和不断创新,在逆市中飞扬,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2011年,在原材料上涨和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双重打压下,经营业绩再创历史新高。公司从1998年投产至今,已交付各型船舶102艘,累计突破1000万载重吨。

勇于创新 竖起行业标杆

好的事业都有一个好的开头。“要在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基础上创新,必须要先‘引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引进、消化、吸收’也是自主创新的过程。”中远造船工业公司总经理、南通中远川崎中方董事长徐凯回顾说。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船舶建造技术还处于相对落后阶段,无法满足船东对建造技术要求高的新船型需求,大量订单流向日韩等先进造船国。当时由于受到把外资进入看作是对船舶工业产业安全严重威胁的旧有思维定式的影响,中国船舶工业在引进外资方面也处于相当低的水平上。适逢中国面临经济全球化和准备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对产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出了新要求。面对国际船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船舶工业只有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资源,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有利机遇,通过各种途径全面推动船舶工业的发展,才能尽快缩小与世界造船强国的差距,实现振兴船舶工业的战略目标。

“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是中远人不断创造奇迹的文化基因。这一次,中远人不仅要圆“租船—买船—造船”的理想,还要为缩小与世界造船强国的差距,实现航运强国的战略目标贡献力量。在确定外资合作伙伴方面,中远集团采取审慎的态度,经过反复比较,多次调研,最终选择了与自己有20多年合作历史的日本川崎重工。具有百年发展历史的川崎重工拥有世界一流的造船厂,是日本十大财团之一。事实证明,利用合资接触到全球技术和产业的前沿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中国船舶业利用后发优势,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条捷径。中国航运界领头羊中远集团牵手日本川崎,是天造地设的组合,中远多年国际化管理经验与川崎重工先进的造船技术和生产管理模式相结合不断创造出奇迹。

南通中远川崎从1996年年底建厂动工,仅仅用了18个月就在一片荒滩地上矗立起一座通常需要4至5年建设周期的现代化造船企业,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而公司边建设边开工,用3年的时间,从最初建造4.7万吨散货船到承造5400T E U船,填补我国建造大型集装箱船的空白,再到打造中国首艘30万吨级巨型油轮,实现大型油轮国轮国造突破。一系列令人眩目的“三级跳”更是一个奇迹,在中国造船界激起层层涟漪。

南通中远川崎的快速崛起引发了航运产业链相关方的极大兴趣与广泛关注。有关部门和专家在实地考察南通中远川崎后,给予了极高的赞誉。他们认为,作为中国首家中外合资船舶制造企业,南通中远川崎的创立和发展拉开了中国造船业改革开放的序幕。外资的引入,为中国引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先进技术装备、先进管理模式、先进企业运行机制和新产品的生产能力,对于中国船舶工业加速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并为中国造船业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造船新路。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表示,“国内船企要学习世界先进的造船技术与管理经验,不用出国学习,只要到南通中远川崎就可以了。”更有媒体将南通中远川崎比作“鲶鱼”,称“中远川崎模式”为整个行业引进了竞争机制,使船舶行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船舶工业的老领导王荣生曾激动地对时任公司中方负责人的徐凯说:“中国造船人十几年的梦想,你们一朝实现了。”

持续创新 锻造竞争优势

“全面、认真、不走样地把国外先进的生产组织管理技术和管理体制学到手,并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自身发展的起点,这是南通中远川崎公司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徐凯一语中的。

南通中远川崎以日本川崎重工的坂出船厂为样板,从船厂布置、车间设置、生产流程、计划进度,一直到基础管理、规章制度、文明生产等各个方面几乎都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在船舶设计方面,公司采取与川崎重工坂出船厂完全相同的制造工艺和生产组织方式,建立了遍布全厂的计算机快速网络系统,使具有现代化高

科技水平的CAD/CAM、TRIBON、NAPA系统等在船舶设计、制造和管理领域里得到广泛应用。这种以川崎重工为技术依托,利用川崎的成熟技术为平台,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创新的模式达到了起点高、速度快、技术领先的效果。例如,当时中国传统造船业在图纸方面通常手工绘图为主,而南通中远川崎则全部使用TRIBON系统构图,造一艘船的工时要比国内一般大型船厂的工时少一半以上。公司员工骄傲地向中远报道组介绍说,“如今公司的船厂建设经验、管理理念,在中国很多船厂得到广泛应用。”中国船厂目前已掌握了由南通中远川崎率先引进的无余量拼装技术,提升了整个船舶制造业的工艺水平。

在充分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南通中远川崎步入自主研发的快车道。从引进日本川崎重工设计与制造技术、完成技术创新进行技术积累,到与日本川崎造船联合开发、迅速提高设计能力,再到自主设计、实现技术突破,南通中远川崎通过“三步走”战略,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形成了自主创新设计研发的能力。

南通中远川崎在筹建之初就组建了技术中心,现已发展到300余人,大多具有多种船型的设计能力。2007年,江苏省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该技术中心挂牌成立,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引领作用。南通中远川崎抓住当年大型矿砂船需求增加的市场机会,自主研发、设计了3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VLOC),并在国内率先形成该型船批量建造能力。这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产品在经济性、安全性、绿色环保性和多港适用性等方面获得船东的充分肯定,被江苏省列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公司自主建造的世界上唯一一艘可承运重质加温原油的31.5万吨VLCC,是日本船东首次在国外订造大型船舶,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制造的吨位最大的原油轮。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公司建造的船舶全部按期交付,没有一艘延期。这充分体现出南通中远川崎在设计、建造方面的雄厚实力和优势。

近年来,船舶的环保性能成为衡量船舶的重要标准。只有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绿色的船舶才能在未来求得生存。欧日韩等造船先进国家发挥技术优势,纷纷加大对绿色船舶技术及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力度。对于优秀企业来说,不会放过掘金“低碳”时代的历史机遇。南通中远川崎以精益理念为指引,将打造“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节约”的现代造船企业作为追求目标,通过理念与体制创新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为客户带来新体验,为社会创造价值。在船舶设计上,南通中远川崎公司将“源头实现精益化”的理念融入其中。比如,提升船舶推进性能,减少能源损耗,充分考虑船型和螺旋桨的配合,所建船舶全部采用高效桨,在船舵上增加舵翼,部分船舶还采用了导流罩;淡水舱均使用无溶剂涂料,防止生活用水被溶剂污染而危害人体健康等。根据国际海事组织最新提出的船舶能效设计指数对船舶能效系统的综合评估标准,南通中远川崎建造的集装箱船舶能效指数在基线以下15%—25%,汽车滚装船和散货船分别在基线以下8%和7%。近日,中远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订造的8艘13360TEU集装箱船的首制船在南通中远川崎举行了开工仪式。这是目前中国船厂自行建造的最大箱位集装箱船,满足国际最新的公约与规范要求,在总体布局、装载能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均有了重大改进和提升。如今南通中远川崎研发的船型在低能耗、绿色船舶市场已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

在信息时代,信息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血管”和“神经”。南通中远川崎依托信息化创新技术助推企业精益管理水平的提升。公司把当今现代制造业应用最广泛的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一流造船企业普遍应用的TRIBON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系统)等结合起来,使设计、制造、资材、成本、支付、工时、生产等业务模块实现信息化和数据共享,实现了从船舶设计、原材料采购到船舶建造的全过程电算化管理,不仅在技术水平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还打破了管理上的“功能竖井”,增强了系统整体的协同性。

据公司管理层介绍,为实现数字化造船,公司花费巨资引进了先进的造船设计软件,并持续对软件进行升级,形成了先进的设计信息化系统。设计部门在实践中总结设计经验,形成数据基础。先进的设计软件和基于设计经验的数据积累,成为驱动公司数字化造船的“两翼”。南通中远川崎今年还将引进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开展机械化自动化作业,减少手工作业,减少人工作业。在提高科技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改善了作业环境,使一线工人更加安全、健康。

在南通中远川崎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中国造船史上的诸多第一。设计建造国内第一艘5400标箱集装箱船、第一艘5000车位汽车滚装船、第一艘6200车位汽车滚装船、第一艘VLCC超大型油轮,第一艘10000标箱集装箱船、第一艘30万吨矿砂船……船舶产品升级换代快,两年就有一个跨越,并屡屡创造中国造船新纪录,填补了国内造船界的一项项空白。其单船建造工时、造船生产效率、钢材利用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万美元产值耗电量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远远超过国内先进水平,有些已与日韩先进水平看齐。公司还被一向要求苛刻的日本川崎重工评为其海外投资最为成功的项目。

抢占高端 打破“寒冬”坚冰

2010年年初,各大媒体争先报道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造船三大指标(完工量、新订单量、手持订单)跃居世界第一位。在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洗礼,特别是近十年的迅猛发展后,中国造船业在总量上已成为世界第一。这让所有国人备感自豪!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船舶业在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上与先进制造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还不是造船强国。当下全球航运业的持续低迷将中国造船业推到了变革的关口。“调结构,促发展”已成为业内共识。

“产业结构调整实质不是阶段性工作,而是通过不间断的追求技术积累为其创造条件的。也就是说企业应将追求技术创新作为常态工作,才能抓住结构调整的机遇。”在南通中远川崎总经理韩成敏看来,所谓保持制造业竞争力的命题,实际上等于能否在更高的价值链上获得竞争力。南通中远川崎经过不断积累、创新,开发储备了数种国际领先的高端船型,形成了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的良性循环。在巩固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市场地位的同时,加速开发其他适应市场需求的新船型,满足船东不断出现的新要求,以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目前公司正在计划实施“大三期”工程,兴建液化天然气(LNG)船生产线,同时进一步完善、延伸高技术船型“产品链”,积极开发海洋工程船等适应市场需求的船型,推动“技术中远造船”工程建设,显著提升应对危机和防御风险能力,正朝着做优做强、世界一流的目标阔步前进。

“以精益管理促进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助推管理水平提升,这就是做优南通中远川崎将后发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的秘诀。”韩成敏透露,人才培养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做优南通中远川崎高端人才、关键岗位人才、优秀员工三级人才队伍的阶梯化培育,为企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公司创建之初,中日双方曾就人力资源配置达成共识:当中方人员充分掌握了相关技术后,日方将逐步撤出,由中方管理为主。随着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日方人员已从原来的36人减至现在的6人。“我对我们这支队伍充满信心。”

作为中国船舶制造业的一面旗帜,我们期待做优南通中远川崎翻开中国造船新篇章,不断开创出中国船舶制造业的新高度,为中国转型造船强国贡献力量。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海狮船舶机械:80多人创出6000多万元产值
下一篇:新韩通船舶重工:逆境突围 进军海工

我来评论已有0条评论,点击全部查看
我的态度: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