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聚焦:应对挑战 不可心猿意马
2014-2-28 11:03:50 来源: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网信息中心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同样具有周期性,海工市场适度回调即是经济规律,也是之前连续快速发展的必然。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以及中国海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新的一年,那些兼具船舶与海工业务的企业,应该坚定战略选择、确立战略定位,以动态的策略应对动态的市场,切勿朝三暮四、三心二意。”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包张静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别强调指出,在2013年海工装备市场略有回落的形势下,预计2014年海工装备市场延续阶段性回调或是一种必然。中国企业应该把握市场规律,看清市场环境,坚持市场导向,厉兵秣马、积极应战,在市场竞争中经受考验,在市场创新中提升核心竞争力,使得自身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有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海工市场成交金额达到580亿美元,与2011年和2012年相比略有下降,主要原因在于钻井船和半潜式钻井平台订单的减少。从国别来看,韩国的霸主地位依然牢固,而中国在2013年承接大型海工装备52座、海工船104艘,合计金额为150亿美元,占全球的26%,超越新加坡成为世界第二。有分析认为,受成本不断上涨、油价预期回调的影响,2014年海工装备市场可能将处于下行周期的起步阶段。根据原油价格、石油公司在2014年的预算投入、海上勘探开发油井数量的增减变化等影响因素,预计2014年海洋工程装备的成交量将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钻井船、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量都将有一定程度的下跌,半潜式钻井平台订单量可能回升,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订单量有望小幅上涨,多功能作业平台、居住平台、安装平台等个性化产品的需求将会日益增长,海洋工程船成交量或将走低,但高端工程作业船将继续走强。不过,最令业界担心的还是海工市场的产能过剩趋势,从目前来看,韩国、新加坡已经具备了30~40座海工装备的年产能,中国也已经具备了每年20~30座的生产能力,加上巴西、俄罗斯等国,预计全球海工装备的年产能在150座左右,而未来市场的需求仅为100座左右。 “需求与产能不可能实现完美地匹配。”包张静表示,资本的逐利性和市场变动的规律决定了不论是什么类型的市场都只能在动态中实现总体平衡,而不可能在每一时间点都做到绝对的平衡。所以,一般情况下多为两种状态,要么产能不足,要么产能过剩。虽然目前全球海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技术建造水平相对落后的中国海工企业各自为政,但是,浮式生产系统、深水开发装备和水下装备等市场未来仍然拥有较大的开拓空间,中国企业应该注重对市场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通过预测、分析,尽快确定战略目标,力争走在市场的前面。 包张静指出,不少转型发展海工业务的船舶企业,一开始就是抱着一种“找到救命稻草”的心态,缺乏战略指引。现在船舶产业开始出现回暖复苏迹象,这些企业由于难以应对海工装备制造高技术、高成本、高风险的挑战,又开始“见异思迁”,摇摆于是否再转回船舶市场。“这种反复和犹豫,主要是因为相关企业缺乏长远规划和战略思维,没有清晰的战略定位。”包张静分析认为,正确处理船舶业务和海工业务的关系,必须明确各自的战略方向,不可“心猿意马”。因为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往往并非是企业挑选市场,而是市场决定企业的命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正是对此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如果中国的企业看不清这一点,不能具备正确的市场战略意识,不将海工业务当成事业而只是当成“病急投医”的一种被迫选择,那么这样的企业将难以在竞争中立足。
|
运能过剩 价格战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韩船企去年利润呈两位数下降
下一篇:日本Niigata造船获得4艘AHTS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