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登录 | 免费注册 |

造船业:力调结构,弥补高端产能缺口
2013-11-18 8:51:39 来源:船舶与海工杂志

    船舶工业是一个全球性、周期性特点十分突出的行业,一样的市场,一样的船台,为什么日本和韩国的产能过剩现象远没有我国这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低端产能大量过剩,高端产能严重不足。因此,要化解产能过剩,必须损有余而补不足––“损”低端产能、“补”高端产能,大力推动船舶企业向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转型发展,提高船舶工业核心竞争力。
    我国大量船舶产能是在“十五”后期和“十一五”时期建成或投产的。当时,船市火爆,只要有船台就能接单和赚钱,在资本逐利本性的驱动和部分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一些地方纷纷新建、扩建造船能力。这些仓促上阵的大多是建造“短平快”、“大路货”产品的低端产能,这些产能的投资者只是满足于赚取眼前的利润,而不愿下工夫提升管理水平和建造质量,更不愿加大研发投入,从而缺乏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船舶市场正在发生一场深刻变革。随着国际海事组织各种新标准、新规范的出台,船舶工业正朝着节能环保方向发展,技术不仅是企业竞争的筹码,更是市场准入的门槛。此外,由于油气资源紧张,液化天然气(LNG)船及海洋平台需求快速增长,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订单的占比目前已提升至60%。船市需求结构的这种悄然变化,对严重依赖常规船型市场的我国船舶工业形成巨大冲击。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海工装备占国际市场的份额仅为14%,承接的LNG船订单只有4艘(全球共成交33艘),接获的集装箱船订单平均箱位量仅为3462TEU。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国承接了全球80%的钻井船订单,绝大多数LNG船订单“花落”韩国,其集装箱船订单平均箱位量达11570TEU。
    上述数据正是我国船舶工业在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领域设计、建造能力落后状态的真实体现,高端产能不足成为我国船舶工业大而不强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化解产能过剩,绝不能搞“一刀切”,而要如《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所说,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鼓励部分产能向高端转移,大力提升我国船舶工业在高端领域的竞争力,促进整个产业转型升级。
    事实上,一个产业的强盛主要看其高端产品的研发制造能力。如果说在产业发展初期,走大众化路线是让我们迅速占领市场的明智之举,那么,随着产能的过剩、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双高”船占比的提升,进军高端领域就成为优势船企做强做优的必然选择。
    那么,在现有情况下,整个船舶行业应如何发展高端产能?首先,要鼓励企业加强科研和创新,特别是对节能环保型船舶的研发。高端产能与低端产能的最大区别不在于设施的先进与否,而在于企业综合实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有实力的企业必须加强满足国际新标准、新规范要求的节能环保型船舶研发,用创新引领市场,用科技带动产能升级。其次,未来一段时间内,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正处于向上的发展阶段,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进军海工装备市场,提升海工装备的建造能力。已经在海工装备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企业可以通过兼并重组,将海工装备建造的技术、管理经验复制到其他企业。最后,LNG船、大型远洋渔船、豪华邮轮、科考船等特种船舶技术要求高、建造难度大,船企可根据自身条件,精确定位,选准突破口,在某一领域做精做专。需要强调的是,船企在向高端产能转移时应充分利用现有设施,避免造成新的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
    雄关漫道真如铁。进军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领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全行业付出艰苦而持久的努力。船企要利用船市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快创新,加强管理,实现产能的高端化,打赢这场淘汰过剩产能之战。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太重首台海工产品面世
下一篇:散运市场行情周述(2013.46)

我来评论已有0条评论,点击全部查看
我的态度: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