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央企金融危机后遗症
2013-5-21 20:15:32 来源:《船舶与海工》杂志编辑部

   有人欢喜有人愁。
  国资委数据显示,2012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2.5万亿元,增长9.4%;实现利润总额1.3万亿元,增长2.7%。尽管央企的业绩增长远不如GDP增速,但总体还能保持增长。只不过,“拖后腿”者也是数不胜数。
  中国远洋就是其中之一。由魏家福掌舵的这家中国航运霸主,现如今已连续两年累计亏损近200亿元,让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上市公司“亏损王”。而在2008年,中国远洋还盈利175.3亿元,成为当年A股最赚钱公司之一。
  而与长航凤凰相比,已沦为“ST”的中国远洋显然还不是最惨的,前者或将成为从A股退市的首家央企。2009年,长航集团虽然与中外运集团合并,但合并也没有给长航凤凰带来好运。目前,中国进出口银行、招商银行青岛路支行、上海浦发银行武汉分行三家银行,向法院提出诉前财产保全申请,要求冻结其银行存款,或查封、扣押其等值财产,涉及金额11.4亿元。由于连年亏损,长航凤凰资金极度紧张,中外运长航集团已经基本停止了为长航凤凰的新增贷款和续贷提供担保。在失去控股股东的庇护后,这家公司已经无退路可言,唯有等“死”。
  在面对金融危机以及接踵而至的欧债危机,让昔日财大气粗、风光无限的央企纷纷蜕变成被嘲讽的“裸泳者”。中国铝业、中国中冶、鞍钢等亦是如此。
  4月27日,中国铝业发布的2013年一季报显示,公司一季度亏损9.75亿元,而2012年年报,中铝亏损高达82亿元,成为该公司上市以来亏损最严重的一年。
  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中国铝业董事长熊维平显然并不是很幸运。在2009年从肖亚庆手中接过董事长一职后,中铝在2010年和2011年净利持续滑坡,分别为7.78亿元和2.38亿元,直至2012年亏损82亿元,中铝的产能过剩、价格大跌、原料涨价等问题全面爆发。一场金融危机把这家2006年~2007年年均盈利200亿元的大型央企瞬间击垮,不过,如果把问题全都归罪熊维平显然有失公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昔日中铝在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多次扩产氧化铝项目以及在海外进行大型并购,都成为其巨亏的导火索。
  众所周知,央企一般多为行业的龙头企业,但同时,规模大也是一把双刃剑:行业景气时,容易利用规模优势迅速成长;而行业衰退时,却容易因为规模过于庞大而不能及时地调整策略而出现大幅的亏损。
  这是他们由胜转衰的原因,却不能成为亏损的借口。因为,在这些亏损行业中,依然也有公司在赚钱,这显然与管理能力和决策有关。以航运业为例,当中国远洋还在为高额的船舶租赁合同烦恼的时候,市场中也不乏像东方海外货柜公司、马士基集团等逆势盈利的企业。他们的盈利主要取决于对危机的急速反应,并在意识到大势不安的情况下,及时对业务架构和人事安排做出重大调整,并收缩航运规模,从而摆脱了行业背运。
  作为一家央企和社会公众公司,不仅仅要承担社会责任、员工责任,股东责任同样重要。对于上市央企的大面积亏损,高层决策部门绝对不能视而不见,应该深刻反思其亏损背后的原因。
  通过这次央企大面积亏损可以看出,目前,很多央企自我优势意识很强烈,在风调雨顺时根本没有做好应对经济低增长的准备,对经济周期的判断和对风险管理还都存在着明显欠缺。
  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央企不能仅具备“顺水行舟”的基本功,能够“逆市而上”才算得上是真功夫。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中国远洋:亏损王断臂求生
下一篇:马士基加入抢夺市场份额之争

我来评论已有0条评论,点击全部查看
我的态度: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