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装备科研项目指南(2013年版)发布
2014-5-23 9:54:51 来源: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网信息中心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2013年版)》(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分为工程与专项、关键系统和设备、共性技术与标准三个部分,包含“十二五”后三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40余个重点科研方向,旨在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大幅提升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务院明确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方向。大力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对加快船舶工业、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以及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推动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支撑我国海洋强国目标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海工装备制造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的突出特点,技术要素是产业竞争中的核心要素。 据李东介绍,2010年以来,全球油气开发投资进入新的上升周期,特别是在国家明确将海工装备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后,我国船舶工业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在海工装备设计建造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近两年,我国承接海工装备订单金额在全球市场成交总额中的比重由以往的约7%提升到13%以上,距离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资委、国家海洋局五部委联合发布的《海洋工程装备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的到2015年达到15%的目标仅一步之遥。特别是自升式钻井平台、海洋工程船舶的设计建造技术日趋成熟,深水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初步取得“点”上的突破。不过总体来看,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薄弱,空白领域多,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与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深水装备及其关键系统和设备领域差距更大。 《指南》立足“十二五”后三年,展望“十三五”发展形势,分析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现状,针对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急需,提出了深远海浮式基地、深海天然气浮式装备、水下油气生产系统三个工程与专项。这三大工程与专项包含的装备均是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核心装备,涉及多个系统、多个行业,技术难度大,市场需求前景广阔。《指南》提出,将以工程与专项的组织方式,按照系统规划、先易后难的原则,有体系、有步骤、有目标,分阶段实施,滚动执行,力争使大多数关键技术项目能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突破,在“十三五”期间得到进一步深化。例如,《指南》提出深海天然气浮式装备工程一期目标是具备20万~50万立方米/天的小型天然气液化系统核心装置的工程化应用能力,二期目标则是具备年产液化天然气(LNG)200万~300万吨的天然气预处理系统及液化系统装置的研制能力。 此外,《指南》特别对我国海工装备制造领域基础较为薄弱的关键系统和设备、共性技术和标准的研究给予了重点引导,将海洋平台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用大容量发电模块研制等十大系统和设备,海洋工程数据库研究开发、潜水器标准体系研究等共性技术和标准列为重点研究方向。 李东强调,在《指南》所列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将力图打破高等院校、石油系统、船舶系统、海洋系统等各成封闭体系、力量分散的状况,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突出以企业为核心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工程化,使科技创新真正对产业发展起到引领和支撑作用。 据了解,《指南》提出的科研重点方向也是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正在制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工程实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南》将引导企业明确科研开发方向,加大技术开发力量投入,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海工装备产品体系。
|
运能过剩 价格战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富士通半导体推出接近物体感测库
下一篇:太平洋海工确认4艘液化气船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