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南通中远船务跳过造船直奔海工
2012-2-16 11:15:09 来源: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网信息中心

2008年2月27日,世界首座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主船体水下部分建成下水。该项目自2007年6月开工建造。记者 丁晓春摄
 
昨天,南通中远船务自主研发海洋工程技术,获颁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本报记者专访研发团队成员,听他们讲述奖项背后的故事——
昨天,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南通中远船务研发的“深海高稳性圆筒型钻探储油平台的关键设计与制造技术”,获颁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技术研发团队领头人、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倪涛出席大会,代表企业从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手里喜领奖励证书。
这是江苏省由企业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领域的最高奖项,也是国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首次获得这一国家科技大奖的殊荣,开辟了我国高端海工装备制造领域自主研发技术创新的新纪元。
早在2009年11月,南通中远船务便应用该项技术,成功交付了世界首座最先进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SEVAN 650”,令国内外海工业界为之震撼。
作为当今世界海洋石油钻探平台中技术水平最高、作业能力最强的高端领先产品,“SEVAN 650”以多项技术创造世界第一,填补了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的诸多空白。
事实上,直至2007年,南通中远船务还只是一个修船企业。短短几年间,如何实现从修船到造海工的成功转型,其自主研发技术如何能在国家科技最高奖励中折桂?
奖励大会前夕,南通中远船务副总经理庄建军接受本报专访,讲述奖项背后的创新故事。庄建军,也是获奖技术研发团队成员之一。
海工“第一单”
2007年3月22日,注定会在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史上留下精彩一笔。
这一天,中远船务与挪威SEVAN MARINE公司签订合同,由南通中远船务承建SEVAN 650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
这座平台,就是如今闻名于世的“SEVANDRILLER”号——这是全球第一艘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也是南通中远船务承建的第一个海洋工程装备项目。
世界海工业常规发展路径,通常是从修船到造船,再逐渐切入海工领域。但南通中远船务却“不按常理出牌”,跳过造船直奔世界最高端的海洋工程。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南通中远船务此举,“就像一个修车的,直奔去造车,而且一造就是宝马。”
让外界津津乐道的跨界“惊人一跳”,在庄建军看来,却是南通中远船务战略转型的深思熟虑之举。“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南通中远船务就是抓住了这转瞬即逝的重大历史机遇。”
南通中远船务多年来一直以修船为主业,且达到了“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水平,曾被誉为“亚洲修船四小龙”之一。
2001年,中远集团整合旗下修船资源,成立了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并很快成为中国“修船航母”。但中远船务并没有满足于此,按照中远集团提出的“修造并举,在‘特’字上下功夫”的转型发展战略决策,一直在谋求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海工装备制造。对此,南通中远船务积极响应集团战略部署,积极布局。“在集团内部,南通中远船务是第一个把转型发展海工制造的战略真正落实到产品实践上。”
早在2005年,南通中远船务就在人员、设备、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改造完善,为进军海工装备建造市场作准备。作为集团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率先涉猎海洋工程模块建造,并以此引入海工装备建造的一系列操作流程和作业标准。
庄建军介绍,一个鲜明的佐证就是,为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当时南通中远船务就投入近20万美金购入数字化建模的设计软件,“这对修船企业来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多年准备,终于迎来了机遇。
2006年,南通中远船务长期合作伙伴——挪威SEVAN MARINE公司,有意建造一艘圆筒型海洋钻井平台。
获此信息后,南通中远船务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承建意向。SEVAN公司半信半疑,提出要看看总方案设计,以测试其实力。
一个星期后,一个数字化概念设计,包括创新提出的浮态建造方案出炉,甚至,公司连为该项目配套的办公室也全部改造一新。
南通中远船务的技术实力、合作诚意和快速反应,让SEVAN公司震惊,更让他们信服。
由此,南通中远船务拿到了进军海工装备的漂亮“第一单”。
管理再造
“SEVAN DRILLER号的建造,让南通中远船务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的革命。”庄建军说。
产品转型,带来的是发展观念、思维方式、管理方法等一系列深刻变革。
首先就是研发团队的建立。
自上世纪80年代成功研发首座半潜式石油钻井平台“勘探3号”,中国海工装备建造陷入长期停顿,在长达近20年时间里,各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也几近于无。
与新加坡、韩国等国际先进海工装备制造国家相比,中国最大的短板是人才。
其时,全球70%的海洋钻井平台都是在新加坡建造的。为此,中远船务制定专门人才引进政策,奔赴新加坡,“引进全球最优秀的海工平台技术研发的人才。”当年,中远船务创新体制机制的“全球引智”战略,“在业界掀起了一场人才冲击波。”
就是在此过程中,“留住一个人,引进一个团队,成就一个主导产业”的精彩故事,在南通中远船务诞生。故事的主角叫徐秀龙,一位来自新加坡的海工产品设计专家。
当初,徐秀龙带着海工项目到中国寻求合作,选择了几个临海城市,但囿于外国专家的特殊身份,几乎每个月都要经历报材料、办签证等繁琐手续,一度让他萌生退意。“最终选择在南通落户,这里创建的‘绿色通道’是关键。”
目前,中远船务100多名外籍专家,大多是徐秀龙介绍来的。世界首座八角形钻井平台项目、世界首座圆筒型超深水钻井平台、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生活及工作平台,均出自这支外籍专家为骨干带领和培养的团队的手笔。“人才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人才环境的竞争。体制活、环境优,才能集聚人才、多出人才。”庄建军介绍,为了让专家团队搭建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南通中远船务实施管理模式再造,“不争论,强化执行力,一切按照专家的需要构建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说起管理再造,庄建军介绍了企业全新建立的全追溯管理系统:在SEVAN DRILLER号上,任何一个部件,哪怕是一块普通的钢板,也有一套完整的“档案”,由谁安装、产自何处、来自何厂、出自几号炉……如此的数字化精细管理,在过往的修船管理中是不可想象的。
如今,南通中远船务技术中心,已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海内外优秀海工专业技术人才共计 400余人,集海工产品科研开发、技术设计、总装建造技术、建造工法、质量检测、技术咨询服务于一体,是中国海洋工程装备行业产品研发水平最高、科研设施设备最先进、研究领域覆盖面最广的研发中心。
创新为先
“SEVAN 650”的建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庄建军说,该项目蕴含了许多世界首创的技术,而这也是“SEVAN 650”获颁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核心所在。
事实上,当初国内也有其他企业具有相当竞争实力建造“SEVAN 650”。然而,面对这一世界首个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所必须进行的一系列技术、管理创新,不少企业选择了放弃。
而对南通中远船务来说,“创新,就意味着机遇。”
“SEVAN 650”项目组突破传统设计建造思路,成功建造世界首座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创下了平台作业水深、钻井深度、甲板可变载荷15000吨等多项世界第一。由其首创圆筒平台数字化模拟技术和浮态建造技术,实现了“壳、舾、涂”一体化及100%无余量模块化建造模式在海洋平台建造中的首次应用,比同类的国际产品建造周期提前了6个月。首次实现我国在海工高端产品制造业的“交钥匙工程”。
“SEVAN 650”的成功建造,也以先发一步的优势为南通中远船务赢得了更多的海工订单。公司由此拥有“深海高稳性圆筒型钻探储油平台”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了独有的系列产品市场,已有生效订单4座(每座造价5.7亿美元),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00%。
谈及南通中远船务的创新发展之路,庄建军也感慨于南通市委、市政府的超常规谋划。
2005年,南通市船舶及配套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仅占规模工业不到3%,海洋工程产业更是一片空白。但南通前瞻把握国际制造产业转移契机,先后制定《船舶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海工、船舶及重装备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海洋工程产业发展定位和目标,同时集聚科技、人才、技改等多项财政资金和专项政策,引导、鼓励和帮助企业转型升级。
为了确保南通中远船务成功转型,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在土地、政策、资金等方面重点协调、重点倾斜,“对重大矛盾和问题,市领导亲自组织协调,科技、口岸、海事、海关、商检等部门更是深入企业、主动服务。”
谈及企业未来发展,庄建军坦言,随着国际能源竞争日益加剧,不断加强深海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工程制造市场的前景十分诱人,但挑战同样艰巨。动辄百亿、千亿的海洋油气工程装备产业,是国际造船业的“富人俱乐部”。在这个“俱乐部”里,挪威等欧美国家以及新加坡、韩国等仍旧处于垄断地位。南通中远船务必须不断创新,进军高端,才能在国际海工装备制造业市场拥有“话语权”。
从高端突破,向创造跨越。先发一步的优势让南通中远船务具备了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赢得竞争的能力。近期,国家出台的《关于印发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也将为南通中远船务发展海工、“建造世界一流海工产品、建设世界一流海工基地”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太平洋造船与凡诺德签订E169抛石船全球首制订单
下一篇:熔盛重工第14艘VLOC试航

我来评论已有0条评论,点击全部查看
我的态度: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