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登录 | 免费注册 |

鄂外船配企业:走向全面复工的挑战与应对
2020/3/5 15:12:05 来源:中国船舶报

“产业链环环相扣,上游中小企业复工不同步,加上物流摩擦等原因,导致供应链受到重大冲击。”在2月21日举行的船舶工业疫情应对策略研讨会上,一位造船企业负责人说出了企业复工后面临的苦恼。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给环环相扣、紧密协作的造船产业链带来了冲击。一方面,船厂和船配企业相互影响,前者未完全复工、后者无法及时供货都会影响生产进度;另一方面,船配企业本身在生产、经营、售后服务流程等方面受疫情影响较大,导致原本在2019年就困境重重的船舶配套企业“雪上加霜”。而在这其中,逐步走向全面复工的湖北省外船配企业,正努力应对一系列挑战。


缺人保人是难题

2月10日起,上海、安庆、青岛、广州、洛阳、大连、杭州、珠海等湖北省外船配企业相继复工。尽管这些企业纷纷提出了“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的口号,但在复工初期,“缺人”成为项目如期开工的最大掣肘,“保人”才是安全生产的最大任务。

据统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家船配企业复工初期人员到岗率仅为50%~60%,有的甚至不足50%。到岗人员不足严重制约了船舶配套产品的生产周期,部分船配企业有多个项目需延期1~3个月的生产周期。

例如,某型号船用低速机原本按计划生产,但受到疫情影响,相关研制人员无法到岗履职,采购人员缺席无法确定零部件到货情况,装配工人未全部复工。如若3月中旬疫情还未结束,整个项目将因此延期至少2个月。

“项目如期开展取决于人员能够按时复工,外地供应商能够解封发货。对于刚复工的我们来说,更紧迫的是人员。”2月10日,上海一家船配企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部分生产线以外地户籍员工为主,因部分员工身处疫情重点地区无法返回上海、部分返沪员工尚处于居家隔离期,所以局部复工率较低,造成部分自主配套的关重零部件不能按期供货。”

其他船配企业也面临了类似的状况。“船厂要求服务人员进厂技术指导,但各个地方封路封村,人员没法回,回来了也没法上岗,上岗了防护也成问题,面临多重压力。”另一家上海配套企业负责人说。

因为缺人,在开工不足情况下,船配企业面临的厂房租金、设备闲置成本和原材料占用等困难随之加大,支付未到岗员工工资和社会保险缴费压力日显。“尽管产能不足,但人工、折旧等固定成本仍需发生,供需平衡失调导致产品零部件及其他市场品价格上涨,进一步增加企业成本。”上述人士说。

人员的流动会增加感染风险,如何保障员工在工作地的生产居住安全,成了船配企业复工的头等大事。

在防控抗疫方面,船配企业和所有船舶企业做法类似:制订了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成立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做好人员排查、测量体温工作,负责对办公区、车间、仓库、厕所、食堂等公共场所和人员集聚地、设备进行消毒,强化分餐管理、车辆管理,采用电话、微信、视频等线上方式开展工作,积极和船厂、船东、当地政府对接,拓展物资采购渠道,努力采购防疫物资等。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船配企业复工时仍存在防疫物资如口罩等供应难题,对船配企业平稳复工复产造成了冲击。上海一家船配企业负责人表示:“刚复工时,口罩可谓是一罩难求。有些企业有库存的都率先捐给了湖北(武汉),后来一次性医用口罩成了政府管控用品,寻找更加困难。”安徽一家配套企业有关负责人也为防护物资发愁。他说:“我们企业内部储存量存在很大缺口,最后只能通过摸底,让员工自行购买备用。”多家企业表示,一旦疫情持续,若后续防疫物资耗竭,则员工无法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对公司经营将造成二次冲击。


供应链仍然紧张

从1月23日至今,许多返岗员工已度过了2个14天的安全期。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2月24日0~24时,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确诊病例数为9,这是该数据首次降至个位数。随着疫情防控取得积极进展,多地也根据新冠肺炎疫情发展态势降低了应急响应等级,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人员流动、物资配送的束缚。而对于复工一段时间的船配企业来说,挑战仍未减少。

中国船柴总部设在青岛市,下辖宜昌船舶柴油机有限公司、大连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青岛海西船舶柴油机有限公司三个制造基地。除地处湖北的宜昌船柴仍处于全面停工外,大连船柴和青岛船柴依靠本地员工较多的优势,已实现全面复工。中国船柴办公室主任张益国介绍说:“复工半个月以来,公司员工逐渐回流,现在复工率大约80%,部分一线技术员工缺位的影响还存在,但通过一人多岗等措施,整体来说,人这块影响已经不太大了。”

“现阶段,物流和供应商供货是难题。”一业内人士透露。据了解,由于各地复工复产政策不一,部分在疫情重点地区或者中小供货商仍未复工,船配企业生产需要的原材料、外协配套零件等按时交货率低、供应困难,总装配套企业难以全面顺利开展生产任务,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交付履约不畅。有的船配企业保守估计,疫情预计影响全年营业收入及利润15%,尤其是第一季度近百套产品的生产和发运都受到影响,外贸订单存在一定的合同违约风险。

“尽管公司80%的员工已到岗,生产在陆续开展,但目前受影响还是不小,处于疫情重点地区的配套厂无法开工,其他区域的厂家也都受影响不能完全开工,配套受制约。”玉柴船舶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帅介绍说,“供应商有武汉的、宜昌的,还有黄石的。这些地区还处在全面停产中,现在都是分工合作,产业链各个环节互相影响。”

除了湖北省供货商,部分船配企业还受到本地配套商停工影响。截至2月25日,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人员返岗率为74%,但是洛阳周边影响该公司生产的10家配套企业中仅有2家于当日复工,其余8家仍处于待命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该公司产能恢复。

“这个影响是明显的。船厂要催交货的话,肯定交不出去的。现在很多船厂都主动推迟交货了,大家都面临很大的压力。”汉盛(上海)海洋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国彪说。而由于面临1~3月无法按期交货的压力,常熟瑞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奥尼特电缆有限公司等企业已与客户沟通延期交货事宜。


自救是关键

如何打通堵点,让产业链尽快协同起来?业内人士认为,船配企业应在抓好防疫工作的同时,积极在生产、经营、服务方面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将疫情影响降至最低。

该人士提出,在生产方面,应根据疫情发展适时调整生产策略,优先保证紧急、重要项目的生产,改进技术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拓展供应商资源及采购渠道,积极和客户、当地政府沟通协调,寻求客户理解及政府支持。在经营方面,应通过线上形式加大与客户及潜在客户的沟通力度,尽量通过协商的方式与客户达成共识,与此同时,做好法律方面支撑保障,除注重交付履约风险外,应关注新技术、新标准生效可能带来的影响。在服务保障方面,可适当聘用一定数量的外部服务工程师替代无法到位的人员,充分发挥国内外合作伙伴及代理商的作用,尽量满足国内外调试现场和售后服务需求,最大程度减少影响。“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次疫情,有能力的配套企业应该更加深入推进智能制造,提升数字化水平。尽管行业特性决定了无法形成批量生产,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人的依赖,不至于这样被动。”他说。

当然,各地船配企业也并非坐以待毙,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争分夺秒和时间赛跑。

“由于交通受阻,部分采购件不能按期到货,对生产进度有一点影响。我们这边有十几台产品因疫情影响推迟交货期。”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第一时间和船东、船厂进行了积极沟通,同时也在积极申请政策支持。”

2月21日,中国船柴青岛基地按计划交验该公司春节复工后首台6S50ME-C9.5主机。“受疫情影响,船厂没完全复工,船东原定推迟了交验计划,我们原本也可推迟交验节点,但公司还是上下齐心、主动作为,‘抢’回了时间。”该公司生产运营部部长彭志宏介绍说,尽管打响了第一炮,但疫情对于生产的负面影响还未消散,为此,中国船柴也制定了相应对策。一方面,及时调整生产计划,抢抓生产计划节拍,尽量将资源优先向重点产品、重点项目倾斜,提高生产组织效率,力保一季度按原计划交机率不低于70%;另一方面,创新工作方式,充分利用远程办公、线上交验、视频会议、网络传导等方式,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想尽一切办法将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在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这两个战场‘双线作战’,全力以赴保障各项重大工作节点,使命已然在肩。”彭志宏总结说。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招商工业南京金陵船厂6500立方米乙烯运输船成功下水
下一篇:舟山中远海运重工圆满完成上海打捞局特种起重船修理工程

我来评论已有0条评论,点击全部查看
我的态度: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