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鲨鱼模样的“蛟龙号”已经在“向阳红09”船上俯卧一段时间了。今天,执行7000米级海试任务的它接受了全面通电“体检”。在潜航员唐嘉陵的带领下,记者“钻进”这个“大鲨鱼”的肚子里一探究竟。
从后甲板爬上围护在“蛟龙号”身边的三层甲板,脱掉鞋和安全帽,记者从“蛟龙号”身体的背部舱口,沿着窄窄的钢质直梯小心翼翼地进入载人舱内。对中等个头的女性来说,480毫米口径的舱口,倒不显得狭小。
载人球舱是载人潜水器的核心,也是研制过程中的关键点和难点。“蛟龙号”的载人球舱内部直径达到2.1米,在世界同类潜水器中算大个儿了。
与想象不同的是,载人球舱里并没有为潜航员设置座椅。球舱地板上铺着地毯,地板中央位置有一块凹槽,潜水器主驾驶坐在地板上,脚刚好放在凹槽里。主驾驶左右两侧的舱壁下便是两名副驾的座位,放着一摞坐垫。球舱正中间最大的窗口直径达200毫米,正对着主驾位置,但两边的窗口直径只有120毫米,是两名副驾的视窗。
进入舱内,首先感觉仪器特别多。
“这是舱内的主操作面板。”唐嘉陵手指着座位正前方几排密密麻麻的白底线孔面板说,“所有设备的开启、关闭,摄像机、照相机灯光开启全部在这儿。”
操作面板的下方,排列着几个黑色的水声电话话筒,主要用于潜航员与外界联系。在主驾驶位置的前方,黑色的面板上是主机械手的仿真手,旁边是控制潜器航行的操纵盒。“有点像汽车的方向盘。”唐嘉陵打了个形象的比方。
主驾位置的上方安装了4块约14英寸的电脑屏,两侧各2块。通过其中3块屏幕,可以实时看到水下摄像机拍摄的画面。
盘腿坐在副驾位置的唐嘉陵,起身向记者介绍主驾位置前方的一块屏。“与国外比起来,我国载人舱的自动化程度高,很多都是触摸屏,通过点击触摸屏翻页,推力器、液压系统的显示数据、母船经纬度、动力源的电力储备情况等都可以实时显示。”唐嘉陵手指着屏幕右侧的一个潜器图标,“这可以显示潜器倾斜角。”
在水下操作时,触摸屏上最下面一排的数据是潜航员最关心的。
这些数据包括水下作业时长、下潜深度、距离海底的高度、潜器浮态,“一旦出现故障,空白区会实时报警”。
记者坐在主驾驶的位置上,脚不能伸直,但也不难受。主驾位置正后方,几十个瓶子分成几列,有点像酒柜里酒瓶的放置方式。
“这是潜器生命支持系统,能提供正常情况下12小时、应急状况下72小时的生命保障。”唐嘉陵解释,蓝瓶装的是氧气,黑瓶里则是应急用的空气。生命支持系统的传感数据实现了电脑自动控制,一般不需要潜航员去干预、调整,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通过阀组进行手动调整。
目前载人舱外已经安装了十几个水下灯。但下潜时,潜器是不开任何灯光的,唐嘉陵说,这一方面是为了节约有限电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安全,避免吸引一些对光比较敏感的鱼类。下潜到一定深度后还可以看到一些发光的浮游生物。
正式任务开始时,3名潜航员身着潜航服下到舱底,为了节约有限的空间,梯子被回收到甲板,即使这样,在十几个小时里,大家仍没法起身伸懒腰。大多数时候,唐嘉陵盘着腿,靠在舱壁的垫子上,饿了就从地板下的盒子里取点吃的东西 |
钻进“蛟龙”肚子里一探究竟
2012-6-11 19:52:29 来源: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网信息中心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胜科海事接获FPSO模块建造和集成合同
下一篇:南通中远船务“腾达18”钻井辅助船开工